《社論》人文特色與發展觀光

 |2009.02.08
1387觀看次
字級

觀光是台灣需要推動的產業,遺憾的是,卻有很大改善空間。去年入境旅次比前年成長百分之三點五,增加十三萬人次;出境則下降百分之五點五,減少五十萬人次。馬總統對此表示,今年預算將納入三百億觀光基金,協助地方政府及觀光業改善軟硬體設施,以促進觀光事業的發展。

出境減少而入境小增,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部分自不待言,憂的部分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出境旅次減少,表示國民收入確實縮水,消費能力打折。二是台灣的入境旅次只占人口數的百分之十六,而香港、澳門、新加坡則是人口數的二至三倍。比較起來,台灣的觀光事業仍是未開發的處女地。

民眾出國旅行,都愛參觀有當地特色的建築、寺廟、古蹟,乃至小吃;有些旅客則想看當地人如何過日子,如門口停的車子,判斷是中產階級或中低收入戶;有些人則穿行社區以瞭解街坊動態,觀察窗台擺置的花草,以判斷一個城市居民的美學素養,了解其人民的生活。

前往日本、英國或德國旅行時,會期望住在和室旅館、英國歷史名人寓所、德國古堡,而捨現代化觀光飯店。外國人來台灣,會想看大甲媽祖進香、東港燒王船、鹽水蜂炮等傳統民俗活動,不會仍然選擇去吃麥當勞、跳迪斯可。

觀賞世界自然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當然是人們所樂意,但這些是屬於過去,現實裡的美國人、日本人、西班牙人如何過活,這樣的觀察與了解、知性旅行的收穫,其實並不遜於觀賞世界遺產。這也是文化界當初主張把觀光部門納入文化部的理由,可惜觀光業者仍只是著眼於硬體建設,輕忽人文景觀的發展。

值得欣慰的是,馬總統承諾,以文化為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施政以文化優先。執政一年內完成「文化創意產業法」,四年內將文化預算從百分之一點三提高至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從目前的七、八十億增加到二百餘億。

西方國家多把觀光歸於交通部門,東亞的韓國等則是成立「文化觀光部」,且運作良好,為國家賺進很多外匯。台灣設立「文化觀光部」的構想雖無法如願;但只要馬總統落實競選政見亦無不可:循高科技產業發展模式,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歌仔戲、布袋戲、南北管等透過重點輔助及專業科研,提升為國家創意資產,行銷國際;設置台灣電影中心、發起華人世界的「台灣獎」、強化「陽光南方政策」,使台灣成為東南亞華人的故鄉等。

台灣當然多的是好山好水,而人文素質、中國傳統文化涵養等,更是華人世界中保存最完整的 ;若能發揚這些自然、人文的景觀特色,入境旅次應可如港、澳、星是人口的數倍,蔚為觀光大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