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九十二歲的張先生日前因摸到腹部有一跳動腫塊,就醫後發現,有一個直徑十點五公分的腹主動脈瘤,經過台大醫院評估,進行腹主動脈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成為台灣目前進行此手術年紀最高者。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王水深表示,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九成,腹主動脈瘤愈大,危險性就愈高,直徑大於六公分者,破裂機率大於五成;小於六公分者,破裂機率則為一成五至二成。
一般五公分以上就應進行手術切除,但腹主動脈瘤不會有什麼特別症狀,最明顯的是腹部會出現跳動腫塊,若發現此情形,務必就醫了解。
張老先生年紀大,又有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問題,若使用傳統手術須將腹部切開,並將腹主動脈用人工血管置換,傷口長達二十多公分,復原較慢。台大醫院評估張老先生的情況,為其進行最新式的腹主動脈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只在兩側腹股溝處各有約五公分傷口,患者麻醉清醒後即可進食,傷口小,恢復也快。
對於像張老先生這種高危險群者,適合恢復快、安全性高的手術。台大醫院血管外科醫師吳毅暉說,主動脈瘤患者約有三至五成,患有冠狀動脈疾病,麻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進行腹主動脈管內支架置放,部分患者可只進行半身麻醉,可降低風險。
王水深表示,目前此手術無特別侷限,但由於支架尺寸有限,若血管太彎曲、角度太大、太細、太寬都不適合,且健保無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