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腰駝背=脊椎側彎?

毛琦瑛 |2005.08.02
357觀看次
字級

隨著成長中的孩子姿勢、體態愈來愈受到重視,復健科門診中類似彎腰駝背的小病患有增多趨勢。只是在家長的觀念中,似乎彎腰駝背就等同於脊椎側彎,尤其坊間所謂「推拿」等民俗療法,又常將「龍骨(即脊椎)不正」掛在嘴邊,更增添不少迷思。

真正的脊椎側彎是指脊椎發生左、右方向的偏移,且合併椎體的旋轉。最簡易的評估方式是讓小朋友站立前彎,檢查者沿著脊椎切面觀察是否有二側不等高的情況,尤其在胸廓處肋骨二側是否高度不一。脊椎側彎好發率約千分之三,多見於國小三至六年級女生及國中、高中男生。由於在骨頭快速成長階段,脊椎角度容易惡化,因而在上述年紀的成長期,若發現有脊椎側彎者,須密切追蹤至骨頭生長板完全癒合為止。

至於脊椎側彎的治療重點,主要以角度大小而定:

(一)角度小於二十度者,以運動治療為主。醫師、治療師會指導患者從事運動,以改善柔軟度、強化肌力,防止角度再惡化。三個月至半年應做規則追蹤。

(二)角度介於二十度至四十五度間,應該穿戴背架,利用三點受力的原理防止角度再行惡化。運動治療仍應持續,除了特殊治療性運動,游泳也值得推薦。

(三)四十五度以上者,表示日後即使骨頭生長完成,因重力緣故,仍可能持續惡化,長期下來會造成胸廓變形,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因此應考慮開刀矯正。

目前越來越多小學在例行孩童健康檢查中已開始加入「脊椎側彎」的篩檢,對於早期發現,進而提早預防脊椎角度的惡化,確實相當重要。

但絕大多數彎腰駝背的小朋友,卻與脊椎側彎無關,而是長期上背部肌肉張力過低、姿勢不良所致。在成長期約六個月大時,許多嬰兒喜歡做腹部貼地,四肢離地上抬,類似「飛機起飛」的動作,這對其上背部肌肉張力的誘發有很好的效果,以做為其進一步爬行的準備。父母應盡可能減少將嬰兒放入「學步車」,而剝奪其爬行的機會。臨床經驗發現,嬰兒期爬行經驗少的孩童較有機會在日後變成彎腰駝背的「喪氣一族」!

父母常問及「駝背帶」是否有幫助?這類輔助器材的作用藉由「回饋」方式引導小朋友自行改善姿勢,無任何強制、固定,效果並不明顯。藉由運動,如游泳、抗力球、趴姿滑板、向上托球等強化上背肌力控制,反而有較好的療效。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小朋友,若持續姿勢不良,就會開始出現上背疼痛等症狀;如果父母願意同時參與治療,可鼓勵親子共同參與「彼拉提斯」課程,這套在二十世紀初創始的運動,目前在歐美受到相當重視,它透過脊椎周邊核心肌群的強化訓練,對姿勢改善有相當療效,已被視為「姿勢矯正」的神奇法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