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修行也好,做人也好,佛教一再強調要有智慧,凡事講求中道。所謂「中道」即不偏不倚,也就是正道。然而,如何才能掌握中道呢?就需要智慧來引導,因此智慧對我們而言,實在很重要。
經典裡有一個故事說到:在國王的花園裡,住著一個猴子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和孩子。另外,花園裡還有一個專門負責照顧花朵的園丁。
由於園丁和跟猴子們相處得很好,所以有時候猴子就會幫忙園丁,做些拔草、澆水的工作。
有一天,王宮外面的廣場傳來演戲的聲音,園丁聽到了,實在好心動,很想跑去看戲。可是,澆花的時間到了,他也不敢走開。就這樣,人雖然在花園裡,可是一顆心七上八下,坐立難安。好朋友猴子看出了他的心情,於是體諒的說道:「去啦,去啦,我幫你澆水,你放心吧。」
園丁一聽,高興的說:「謝謝,就拜託你了。不過,國王常常告誡我們『滴水如金』,你得好好的澆,不能浪費喔。」
「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你趕快去吧!」猴子拍拍胸脯回答。工人走了以後,猴子爸爸要小猴子去澆水。澆水之前,猴子爸爸告訴孩子:「滴水如金,不能浪費哦!該多澆的,水就給多一點;不該澆的,就給少一點。」
孩子想了想,問道:「多和少該怎麼分辨呢?」
猴子爸爸說:「這很簡單,根深的植物,多給一點水,根淺的少澆一點。」
孩子點點頭說:「我懂了!」隨後小猴子就開始動手澆花。
過了一會兒,新的問題又來了,從地面上根本看不出根是深、還是淺,該怎麼辦呢?
小猴子想了一下,忽然拍掌笑起來,說:「有了,有了,有辦法。」
牠決定將每朵花從泥土裡拔出來看一看,這樣不就知道根的深淺了嗎?
「這個根深一點,水多澆一點」、「這個淺一點,少澆一點。」就這樣,整座花園裡的花,每一株都被小猴子給拔了起來,再擺回去。
等到園丁回來一看,花苗東倒西歪,有的甚至都枯掉了。他難過得不得了,可是也不敢責備猴子,因為對方是好心幫忙。
社會上也常常有這種現象,明明是一番好意,結果卻弄巧成拙,反而幫了倒忙。這就是因為缺乏智慧,所以佛法裡說好心很重要,但更要緊的是要有智慧。禪宗提到「不求成佛作祖,只求能夠開悟」,開悟就是有智慧,有了智慧之後,方能打開成佛之門,也才能看清世間真相。
佛教是很講究智慧的宗教,奉勸天下學佛人,多閱藏、多聽經,學佛法、開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自救、救人之道。(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