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支公好鶴,住剡東口←山。有人遺(音胃)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鎩其翮。鶴軒翥(音助)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言語第二〉
讀懂名句
支遁(號道林,晉朝名僧)愛鶴,住在剡縣東部的口←山。有人送給他兩隻鶴,不久翅膀長長了,想要飛走似的。支遁捨不得,就剪掉牠們翅膀的羽毛。鶴舉翅想飛,卻不能再飛了,回過頭來看看翅膀,把頭垂下,好像很沮喪的樣子。支遁說:「既然有飛上雲霄的本領,怎麼肯讓人當做耳目觀賞的玩物呢?」再把牠養到翅膀長好,就任牠飛走了。
名句故事
鶴的羽毛潔白,身姿秀麗,舉止優雅,常翩然展翅,悠然而舞,充滿飄逸靈動的美感,符合魏晉人士的審美形象。
而且鶴又善鳴,叫聲清唳悠揚,《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九皋,指深遠的水邊。如此置身於塵世之外,又聲名遠播的象徵意義,符合士人在亂世之中避世遠禍的隱逸心態,成為魏晉士人喜愛的禽鳥之一。
支遁是東晉時的佛教學者,擅長老莊之學,喜歡談玄理。支遁除了養鶴也喜歡養馬,但他養鶴而放鶴,養馬而不乘馬,只喜愛欣賞馬的神駿與鶴的凌霄之姿。
支遁豢養的雙鶴在無法飛翔後,顯露了頹喪的神態,支遁認為鶴有乘雲高飛的本質,不願讓人當做耳目觀賞的玩物,就讓牠自由翱翔而去。
支遁的做法說明他並非以人役物,而能推己及物,具有物我無別、物我同等的認知。名士都不願意任人支配成為別人的玩物,或許支遁把這種情感投射到鶴的身上了。
新說名句
支遁明白愛其物應順乎其道,就任其自由飛去,以全鶴之性。北宋的雲龍山人張天驥也養了兩隻鶴,性情馴良。早上張天驥便朝著西山的缺口,把鶴放了,任憑牠們四處飛翔,有時高飛雲外去,晚上鶴便向著東山飛回來,後來張山人在山上蓋了一個亭子就叫做「放鶴亭」,他的好友蘇軾還為他寫了一篇〈放鶴亭記〉。
鶴具有高潔的形象。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只有一張琴和一隻鶴,閒坐時就看鶴鼓琴。因此,後人用「一琴一鶴」來稱頌為官刑清政簡,也用來稱頌品德高尚的人。明、清朝文官的補服(職官禮服前胸與後背鑲有金線及彩絲,繡成鳥獸圖樣的繡章),一品文官繡的正是飛翔在雲端的丹頂鶴,即含有官吏政簡清廉的期許。(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