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無明為智障呢?無明是執著「智慧」的煩惱,本身是以「智」為體,故說執著智慧是修道的障礙。另外,愛是四住煩惱(斷見思惑中,除無明地惑外,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等屬於愛的四住地惑),也能障礙智慧;但這是不同的煩惱惑,因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故說「解惑不俱」,煩惱本身即時障礙,名「煩惱障」。
以下,說明愛與無明的體性。從功能來說,愛能令所有染污法相續不斷,能令心念煩躁,惱害心。此乃「愛」的功能。而無明覆蓋我們的心性,但其產生乃來自「愛」的緣故,此「無明」之所以成為「無明」,也是因為有「愛」故,所以,「愛」為煩惱障。而無明的功能,是智慧的障礙;若不能消除無明,是無法獲得解脫的。
而愛與無明,乃本末的不同。無明為本,正違解脫,「違」即是障。「愛」的本質,雖然違反解脫義,但是以「無明」為根本而生的。無明本性即是迷,它障礙智慧的意義就很明顯了。從無明能「障」的意義來說,故名為「智障」。
問:無明的體性有二:一迷理,二迷事。此二者,何者為智障呢?
答:《地持經》說:二乘無漏「人無我智」為煩惱障淨智;佛菩薩的「法無我智」為智障淨智。若依這種說法,二者皆是迷;在理論上,都是智障。又,智慧有所障礙,名為「智障」;於一切法知無障礙;即是於事中,如同沒有障礙一般;但是迷於對真實的了知,為「智障」。
問:假使,迷事、迷理,都是「智障」,何者為定呢?
答:觀照事事的智慧,雖有「我智、法智」的差別,但二者體性是無差別的。智慧、無明的體性(無自性空),也是相同的;雖然相上有分別,而體性是無差別的。有人說,心智為障礙者,是因心是分別,分別為事,事礙真如實相,不能獲得「證智」,此也是智慧的障礙。如:小乘人入滅盡定,滅想、滅心,又名「滅智」,故有滅智的意義。今滅「智障」,心不可滅;既捨分別,入無分別,即趨向智障清淨。
故說,智障與中道智,是自然法爾,不是條件可使然,故智障是不可斷的。(智障是無明,無明的實性是法性;是故智障,不可斷也。)(破法遍大意,介紹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