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鄭瑞城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二十周年酒會致詞,指稱前教長毛高文是基金會「始作俑者」,成為話題。
有人聯想前部長杜正勝的「罄竹難書」。其實,該「罄竹難書」最早是形容數之不盡的中性用語,但隨著時代演變,在《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列傳》用來形容隋煬帝罪狀多不可數,使得該詞延伸為負面意義。
另外,在《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對王武子的口誤「漱石枕流」(應為枕石漱流),因孫子荊解釋:「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後多因名士砥礪節操、品行高節受人景仰,而使得口誤成為佳話。
筆者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在中國的文字及語言發展中,有許多字彙語詞隨著時代的變化,產生或被賦予不同的意義,例如「罄竹難書」就代表中華文化的共識,而無法改變,至於許多出自孔孟聖賢的話語,更是難以改動的經典名言,除非像「漱石枕流」因基於尊重德行的文化傳統,形成新的語彙。
筆者認為,教育部長用「始作俑者」表現幽默,雖引發話題,但讓我們重溫《孟子》章句,學習正確使用成語的重要性;其次,讓我們知道在公開場合要如何展現老少咸宜,而且雅俗共賞的幽默方式。
不過,教育部長「始作俑者」的幽默不妥,還是請留在私下場合,避免讓人習焉不察的誤用,畢竟,教長身分具有教育典範的作用。
嘸宰羊(高雄市/民俗文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