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讀懂名句
孫興公完成〈遊天台山賦〉一文後,拿給他的朋友范榮期欣賞,還開玩笑地說:「你把這篇文章摔到地上試試,一定會發出如金石般的聲音。」范榮期聽了倒是略帶嘲諷地回道:「恐怕你的金石之聲,不是正統的宮、商那樣好聽的聲音吧!」然而,范榮期只要讀到好的句子,還是連連讚賞:「這應該是我們想說的話呀!」
名句故事
孫興公就是東晉的詩賦大家孫綽,與書聖王羲之交好,博學能文。年輕時的孫綽性好山水,常閒居於會稽一帶(今浙江省紹興)達十餘年,期間他曾寫下〈遂初賦〉,表達自己的匡世之志;後來在征西將軍庚亮的推薦下,出任章安令,章安就是現今浙江省台州。
章安距離佛教勝地天台山不遠,孫綽公餘之暇常去尋幽問險。東晉時期的政治、社會動盪不安,諸多人都寄情於佛老玄談,而孫綽不僅信奉佛教,與當時的佛教高僧竺道潛、支遁也都有往來。
〈遊天台山賦〉就在孫綽的興之所至而誕生,也成為中國山水文學的早期名作。
孫綽的〈遊天台山賦〉語詞中,或多或少加入了自己的神遊與想像,然而,全篇文章充分反映出當時文人的隱士性格,文學上的造詣不可抹滅。後人便以「擲地作金石聲」,或做「擲地有聲」,比喻文章文辭優美、字句鏗鏘有力,就如同鐘磬等樂器所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用來形容寫得好的文章。
新說名句
南朝宋明帝在位時,聽聞有一個文人吳邁遠很有文采,因此就召見他。偏偏這個吳邁遠就喜歡自誇、鄙視他人。據說他每次自覺做出好詩句的時候,就會「擲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數哉!』」認為「七步成詩」、「才高八斗」的曹植都無法跟他相比,這可見吳邁遠的自大。用「金石」的聲音來形容一篇好文章,突顯出中國文字本身所具備的聲韻,讓文章的可讀性更高了。《台灣文獻叢刊‧虛堂聽讀》敘述:「我無車馬客,亦乏絲竹情;虛堂聽讀書,四壁金石聲。」意思是說,自己家裡沒有什麼客人,也沒有彈琴的閒情逸致,倒是喜歡朗誦,因此四面的牆壁都會有朗誦聲音的回應,這個聲音也就是「金石聲」。(商周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