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在世紀金融風暴中蕭條,「鐵飯碗」成了焦點,公務員無不怨歎「不該是景氣差的代罪羔羊」。筆者身為「廣義」公務員的一分子,有話要說。
景氣佳、百業欣欣向榮,吃公家飯說不定還得不到別人正眼一瞧,但風水輪流轉,公務員的「餓不死也富不了」的平凡特性,引來民眾「眼紅」。不過,當公務員怨歎時,是否亦該反省自己有無讓眾人「論罪科刑」的「小辮子」?比如說,當媒體以「聊事如少女、辦事若晚娘」、「辦公才四小時」撻伐公務員上班打混摸魚時,是否反躬自省自己是否也沾染此惡習?
當國營事業經營績效差,被貼上「賠錢貨」標籤時,其他公務員面對「齊頭式」的福利,是發出不平之鳴,還是沆瀣一氣?當各行各業皆在「拋頭顱、灑熱血」拚經濟時,得天獨厚的夫子們,是師承「良師興國」古訓戰戰兢兢,「經師」與「人師」並重,抑是不自覺的成了老莊思想的信徒,一再「無為而治」?
「安逸是罪惡的溫床」,害群之馬更令團體沮喪,無奈眾人的鄉愿心態,總讓考評虛應故事。倘若公僕表現出高服務水平,勇於扮演國家進步的火車頭角色,民眾不僅會正眼瞧,更會豎起大拇指,怎會像如今錙銖必較?
蔡仁榮(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