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生態觀察與攝影家提供紀錄成果 人社院展至下月23日
【本報新竹訊】清華大學後山,今年五月規畫成為生態後花園,園內營造一處「慈塘」,復育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吸引各種生物進駐,成了學生最愛光臨的地方。
新任清大人社會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說,為了凸顯改造成果,人社院邀請九位生態觀察與攝影家,提供多年紀錄成果,在該院藝文空間舉行生態攝影展,展期到十一月二十三日。張維安也提出半年計畫,邀請校園師生,實地觀察、記錄鬼娃谷的生態,半年後,為這片綠地的訪客舉辦攝影展。
二○○二年開始,人文社會學院前任院長黃一農,號召師生打造社會學院後山,邀請自然生態專家林南忠與水生植物專家林春吉,復育。一年後完成哲學家步道、隔年增蘭花小徑。去年,中文系教授方聖平提出生態花園想法,得到曾任清大生科院長、現任職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張子文教授的支持,捐出四百萬元,打造生態池,這個池取名「慈塘」,紀念張教授的母親。
泰雅族的林南忠,在清大教生態與人生通識課程,清大人社院學生蕭登元說,林南忠會帶學生上山採集台灣原生種植物,像蘭花有白毛捲瓣蘭、細點根節蘭、長距根節蘭,也有耐陰植物,還有蝴蝶食草與蜜源植物,至少吸引十五種蝶類。
工業工程系陳佳雯利用午休,到慈塘觀察生態,也以數位相機紀錄。生態觀察者陳麗玲說,慈塘已發現的蛙類至少有長腳赤蛙、中國樹蟾、貢德氏赤蛙、台北樹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