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的世界浩瀚無窮,要如何在書海中找到一本投己所好的書呢?入門磚是很重要的,耿一偉由於自己的偏好,而寫作了《閱讀在隱逸空間》。這就像一本表演藝術世界裡與文學世界的旅遊指南,透過他的雜食,不少熱門的書有了定位,冷門的書也有了被發現的可能。
暢遊文學 啟發「感覺」
這本書是耿一偉幾年來在國內各大報章雜誌文章的集結,在書中,耿一偉以個人閱讀的興趣作開場,他從一個外地人到台北唸書作開場,在台北的生活除了唸書,就是去尋找唸書之後可以放鬆的空間。於是他白天讀書,晚上就在台北街頭感受因為閱讀而雀躍的生命。這些無論是飲酒或是吃飯的空間在耿一偉的筆下,都變成有趣而立體的閱讀場域,只是這次閱讀的命題不是書本,而是人生。
一開場,就感受到作者並不是那麼「書呆子」,但是之後耿一偉所選的書都充滿了專業的判斷,耿一偉用一本本經典文學作品,建構出一個讓自我得以喘息的小天地,也就是他自己的「隱逸空間」,面向之廣,投入之深,更讓人看見閱讀的神秘力量。
「在文學裡,罪不是問題,缺乏感受才是墮落。」耿一偉在書中作了上述定調。這本書帶領讀者沉浸在二十世紀經典文學作品裡,透過耿一偉風趣橫生的介紹,讓讀者輕易切入經典中的知識。尤其因為閱讀而愛上的卡夫卡,讓耿一偉離開台大校園之後,決定負笈歐洲。不懂一句捷克話的耿一偉,就這樣在他完全陌生的布拉格落腳。書中有一篇章提到《人類命運的導演》,耿一偉稱卡夫卡「雖然他是一位局外人…死後卻迅速成為世界性的文學現象」,由邊緣而洞穿中心進行全局觀照,非常獨特。
廣泛閱讀 風格獨樹
他也引述卡夫卡的一段話:「(文學)書寫是民族的日記……弱小民族的記憶力並不比一個強大的民族少多少……每個人必需責無旁貸地掌握分配到他身上的那一部分……接受他、保護他,並拼命讓他得以延續下去」來勉勵「強調台灣文學主體性的人」。這些宣示夾雜在書本深處,雖然聲音微弱,但深具啟示。
這本書介紹書類相當廣泛,包括文學、哲學、人類學、藝術甚至遊記,但也旁及心理學、科幻、科普以及政治,除台灣美國之外,集中東歐、波西米亞附近地區,諸如捷克、匈牙利諸小國,在地域上又顯示其邊緣性格,這都是耿一偉獨特的個人表現。
透過流浪的清明,讓耿一偉積累了許多閱讀帶來的力量,也因為他的爬梳,宛如一個飽讀詩書的小書僮,更使得深遊這本書變成一個美好的禮物。
從小的叛逆讓耿一偉經常埋首書中,再加上舅舅愛書,家裡最不缺的就是書,一直到考上台大土木系之後,耿一偉自己決定,大二轉入台大哲學系,家人反對也莫他奈何。退伍後至捷克留學,就讀布拉格音樂學院(HAMU)的非語言與喜劇系。
知識價值 與書熱戀
1999年回台後,耿一偉主要從事劇場工作,目前擔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與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國際劇評人協會(IATC)台灣分會秘書長,牯嶺街小劇場營運委員。
耿一偉的文采繽紛,他曾經獲得倪匡科幻獎首獎,主編有劇場手邊書系(黑眼睛文化),著有《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黑眼睛)、《誰來陪我跳恰恰──澎恰恰傳》(黎明),譯有《空的空間》(中正文化中心)、《布拉格畫像》(馬可孛羅)、《給菲莉絲的情書》(麥田)、《恰佩克的秘密花園》(麥田)、《哈維爾戲劇選》(合譯耟書林)等。
最近耿一偉不只導讀書籍,也成為表演藝術推介的名嘴,他的演講生動之外,更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些都是他飽讀雜書的成果。面對閱讀,耿一偉認為要像談戀愛,「你跟每一本書相處的方式都不一樣」,他表示上網人人都會,當資訊變得普遍,知識的價值就更重要,「只要你閱讀,你一定會比別人更有優勢。」未來除了繼續寫作之外,耿一偉也期待可以再執導演筒,明年希望有機會可以執導一齣小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