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需要「愛」,更需要「教」,大人不僅可以用言教,更需要用身教,來教出好習慣、好規矩。「教」也要用對了方法,用打、用罵、用寵縱籠絡、用金錢利誘等等,都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願意配合,更別說是培養出好習慣了。
和朋友相約到國父紀念館,在一樓大廳正好遇到整點衛兵儀隊的交接,很高興地佇足欣賞。帥氣英挺的阿兵哥、整齊劃一的動作,吸引了許多遊客圍觀,不少人拿出相機、手機,或拍攝或錄影,大廳裡瀰漫著莊嚴、興奮的氣息,現場一片寧靜。
沒有降低音量的意願
儀式進行到一半,一對年輕夫婦和阿嬤,帶著一位約三、四歲的活潑小女孩逛過來,站在外圈觀賞。爸比將小女孩抱起來看,孩子興奮地指東道西,年輕夫婦完全無視於現場靜謐、肅穆的氣氛,愛憐地低聲應和著小女孩。
阿嬤的眼角瞄到其他遊客嫌惡的眼光,有點不好意思,豎起食指放在嘴唇上,對著小孫女說:「乖,小聲一點。」小聲一點?三、四歲的孩子情緒正亢奮,哪肯小聲。我記得咱家兒子進小學時,還無法好好控制喉嚨,乖乖「說小聲話」呢!在現在這樣靜肅的場合,家長應該教小女孩學習尊重,告訴她「不要說話」,而不只是「小聲一點」吧?
在爸比身上扭動的小女孩,平常大概也是被老人家寵縱著,這會兒她可一點也不想理會阿嬤的話,繼續興奮地說個不停,還撒嬌地吵著要換由媽媽抱著看,完全沒有降低音量的意願。怪的是,這對年輕夫婦也毫無勸止孩子的意願和動作。朋友看看我,知道我快忍不住了,我回報朋友一個微笑,沒錯,雞婆的黛媽咪要採取行動了。
給孩子潛移默化的環境
此時正好儀式結束,趁著遊客們緩緩挪動腳步散開,我走到這家人的身旁,笑笑地對著年輕夫婦說:「您們的女兒好可愛、好會講話,可是平常要教她有些場合是『不宜說話』的!」大人有點尷尬,馬上笑著跟小女孩說:「對、對,我們下次要注意喔!」
聰明伶俐的小女孩,沒料到會跑出個雞婆阿姨害她被父母叨唸,張著大眼睛,氣鼓鼓地瞪著我。
我溫和地笑笑看她一眼,再對著大人鼓勵道:「這個孩子很聰明,你們教她什麼,她一定很快就會懂的。」
我相信孩子良好的人格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所謂培養,就是給孩子潛移默化的環境,以及協助他養成一些良好習慣。
做好身教和言教
譬如聆聽音樂會、參觀莊嚴的軍儀隊表演,觀眾安安靜靜地欣賞,是對演出者的基本尊重;但天性好動、好發問的小娃兒,哪裡懂得這些?如果嫌他們吵,這正是「不知者無罪」,豈能怪罪三歲小兒大嗓門?這都是因為我們大人沒教、沒做示範嘛!
小孩需要「愛」,更需要「教」,大人不僅可以用言教,更需要用身教,來教出好習慣、好規矩。但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在公車、捷運、餐廳、大賣場、百貨公司等公共場所,看見三五大人只顧著聊天,讓孩子任意喧鬧、嬉戲,誤以為這些地方「皆可」當成遊憩公園、運動場,誰也管不著!
而「教」也要用對了方法,用打、用罵、用寵縱籠絡、用金錢利誘等等,都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願意配合,更別說是培養出好習慣了。
常聽人感嘆,為什麼外國小孩在公共場合「比較」有禮貌、懂得尊重?我們的孩子就顯得「比較」野、沒有規矩?我想,大部分的原因,就出在大人沒有做好身教和言教吧!
★汪詠黛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melodywang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