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橫(同時)的角度,論破執障,從無生門的角度,之前提到,一者陰入界境、二者三千諸法,皆由心起執見所致,以下諸門(指無量門、無作門)法義,也是如此!
三者從無生門發真正菩提心,生起四弘誓願。四者從無生門,安心止觀,自行化他,信法迴轉,善巧應用。五者從無生門,破除識之各種見解及四生的執。六者從無生門,破除見有七萬二千八十四之止觀。七者從無生門,觀智慧的障礙,非自生空、假、中,故說是三觀一心。八者從無生門,觀智慧障礙,從中觀角度,遣除自生性、他生性、共生性、無因性的自性執。九者從無生門,遣除相對待的自性空、假、中之執礙。十者從無生門,以三觀破除一切障。以上解釋,是以無生門橫破一切法的內容。
無生門的意義,若依《無行經》即是無行位;若依《金剛經》即是無住位。所謂「無行」,是言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分別,一切法無起無作,一切法空。所謂空者,非是空法,而是空其「見」。若空其見,則不見不見空,不見性、不見相,不見人、不見我,不見善、不見不善,不見是、不見非,不見毀、不見譽,不見生死、不見涅槃,不見煩惱、不見菩提,乃至不見佛、不見眾生。
如此一切不見,即見第一義。故佛說離於諸見,是名真空觀也。所謂:諦無行,智無行,菩提心無行,安於止觀無行,破除見思、無明等無行;生死涅槃等無行,無行行,無行位,無行教,如是等一切悉入無行門中。
《金剛經》中所說之無住,乃說不住六塵相。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復次,不住境智布施,不住慈悲布施,不住見思中布施,不住無明中布施,是名檀波羅蜜。乃至不住色中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是此!雖然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於般若中,及是入空;以無住法,住於世俗諦,即是入假;以無住法,住於實相,即是入中。
問:無生一門,既然能申一切法,何必再用其他門呢?
答:法相的意涵是如此,但各各所行不同。譬如《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各說自己的不二法門。
是故,以豎、橫方式,來顯無生門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