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台灣首演 巴赫創作 30段變奏 為治療俄國伯爵失眠症 假聲男高音唱「夜曲」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有失眠症的人,二十八日不妨到國家音樂廳,聆聽台灣弦樂團演奏巴赫作品「郭德堡變奏曲」弦樂版的台灣首演,當晚或許不再失眠,甚至會有一好夢;同時也可聽聽可比美梅蘭芳的假聲男高音的唱腔,回到百年前的古典美聲。
周文彬、游宜群是台灣唯二的假聲男高音,周文彬是高中時,受到老師陳思照的啟蒙後,往高音域發展,周文彬表示,最早是女生不可在教會唱聖詩,只好由男生用假音唱女高音聲部
游宜群原是設計師、美術創作者,曾在台北愛樂合唱團,因為聽了周文彬的演唱後,他決定改學假聲男高音,游宜群指出,假聲男高音全世界都很少,日本有一位、台灣是他們兩位,歐洲也不超過十多位。這次音樂會中,周文彬和游宜群除了有獨唱外,兩人也合唱一首朱里亞尼的「夜曲」,朱文彬的音高所以可代替女高音,游宜群音低可替代女中低音。
三十段變奏,三十種變化的「郭德堡變奏曲」,其中包含著許多的故事,台灣弦樂團團長鄭斯鈞表示,當初巴赫會創作 這首變奏曲,是為治療俄國公使凱瑟林伯爵的失眠症,其優美動聽的旋律、變化繁複、嚴謹的音樂內容,也是許多音樂家亟欲挑戰的曲目。一九八五年俄裔美籍小提琴家西寇維茲基再將此曲改編成弦樂三重奏版,之後更擴大編制為弦樂團版,將巴赫豐厚的和聲與流暢的對位模仿線條,以更清晰、更富變化的風格呈現。
台灣弦樂團首席譚正指出,「郭德堡變奏曲」巴赫最初是寫給雙鍵盤的大鍵琴演奏,這種流行於巴洛克時期的樂器,音量不大,帶有金屬般亮麗的音色,但是無法清楚做出音量細微的變化,所以旋律無法連貫,鋼琴屬於敲擊也無法做出如弦樂延綿不斷的旋律效果,只有弦樂可以有柔美、溫婉的音色,將巴赫的抒情性發揮到極致;加上弦樂團高中低分明的聲部,使音樂的對位線條更為清晰,音樂表情也更為豐富,豐厚的音響效果與和聲的厚度也是鍵盤樂器所不及。
十二月二十八日國家音樂廳演出,詳情請洽:(○二)二三六九四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