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百萬人悲觀 除求助醫療 也要跟家人說出滿腹的悲哀
據精神健康基金會的「國人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國人平均得分為八十點一一,勉強高於及格指數八十分,除了家庭健康外,身心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都不及格,創歷年新低,而且有七百萬民眾對未來不表樂觀。

我認為,這是兩個月前的調查,如果現在再做,結果恐怕更不堪,特別是對未來悲觀的人已多達四成三,集體性的精神失落更令人憂心。
最近走訪醫院精神科,發現門診量顯著增加,「歹年冬,厚肖人」已不再只是嘲弄話,真實反映當前的社會現象。處於裁員、減薪、入不敷出淪為近貧的風暴中,這種因生活驟變所帶來的衝擊,幾乎沒人可置身事外,大家也知道要勇敢面對沉重壓力,當身心出現症狀時,求助精神科醫師積極治療,不諱疾忌醫,精神科門診量增加,顯示民眾有正確的態度。
然而,精神醫療講求生理與心理並重,既科技化亦人性化,因此醫師常需要較長時間問診,才能觸及問題核心,對症下藥,如果醫師門診時間固定,病患數增加,醫師看診速度勢必要加快才能「消化」,那麼每個病人能「分配」的時間就被限縮,品質堪虞。
其次,醫療科技發達,研發新藥問世,一直被藥商與醫療院所寄予「厚望」,但藥雖可治病救命,但也是毒,若被過度誇大療效,極易形成濫用,導致醫病間對藥物的依賴度加重,忽略其他方面的配合。
一名精神科病患在精神醫師問診,或與心理師諮商後,或許鬱抑可紓解、心情稍開朗,但走出診間,外面紛擾如故,仍要面對現實,潛藏的致病因子就會伺機侵犯,如果沒有全方位的治療機制,單憑醫師處方,不足達到療效。
目前是經濟非常時期,要有非常的生存因應之道。四、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小時候大都是在普遍窮困年代中成長,當時物質短缺,沒有鞋子穿的冬天,赤腳走在結霜的路上,凍得又叫又跳;偶爾一件新衣或一顆糖果,就會感到喜悅滿足;台灣經過經濟奇蹟的輝煌時期,即便今天遭遇經濟衰退,但日子再「困頓」,也比當年強,問題是,好日子過慣了,欲望無窮,由奢入儉難。
世界各經濟、金融專家學者都預估,空前惡劣的大環境還要一、兩年,但不是不可能「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期間若身心出現問題,就醫固然重要,懂得自我調適也不可或缺,而據這項調查,「家庭健康」分數最高,家庭成員的扶持,當可發揮安撫作用,大眾應多注意家人、親友言行,自己也要向家人傾吐心事,否則「心事若無講出來,有誰人會知」,滿腹的悲哀更會精神失落。
華諾(台南市/藥品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