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教行位上,依《法華經》、《瓔珞經》,設八科(五品弟子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說明圓教修道過程,如下圖:
在圓教的五品弟子位,伏五住煩惱,十信位的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第八、九信斷塵沙惑。在初住至妙覺地,斷四十二品無明。
要注意的是,圓教的立場是三惑同體說,三惑雖有粗、中、細之別,但實質上,圓教的修持,是三惑同時斷,即一斷一切斷的。
在通教、別教、圓教的位階的被接上,以通教接別教,到七地才論真修,八地論證。別教而言,十迴向論修,登地後才論證。如此修證,是離中道觀很遙遠的。故、中道觀於凡夫人,如望崖無益。
圓教的五品弟子位,雖只是凡夫地,即能圓觀三諦,修於中道空觀,坐如來室;修寂滅忍,穿如來衣;修佛定慧,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修無緣慈,入如來室。此引《法華經》解釋成三觀,空觀座、假觀室、中觀衣;再以定慧,輔助說明忍辱衣。
圓教從五品位之「隨喜品」開始,任運修持入第五的「正行六度」,相似法起。如:空中見鶴,便知道已見到水池;如遠遠見到煙,就知道有火;即如相似位的人,進入六根清淨位(內凡位)。

例如外道,不修四念處,永遠不會有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之法。空觀與假觀,也是如此,不修「中道」,相似之階位(入中道實相前之境地),也不可能生。
今圓教的五品弟子位,於修持中,能生相似解,轉入初住後,即能破除無明。故,《華嚴經》解釋「初住」說: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煩惱及習氣,無有遺餘。「初發過牟尼」,即是這個意思。此乃六根清淨位,三界內煩惱斷盡,故名「無餘」;若進破無明,才能超過牟尼(佛)。
三藏教牟尼(佛),未斷別惑,在教門的觀行上,還是劣於圓教。所以,圓教的初住心,是超過三藏教牟尼(佛)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