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決定政策鬆綁,科技大學可申請改制為一般大學,而招生不足的一般大學,也可轉型為科大、技術學院或降格成高中。
當年為了敞開大學窄門,而廣設(升格)大學,雖然立意良善,結果卻造成大學過多、濫竽充數,拉低大學生的素質,加上少子化衝擊,不少學校面臨生存危機,教育部的作法可說是明智的解決辦法,但問題在於學校、學生的意願。
筆者認為,台灣的教育應回歸早年大學、專科、高中職的結構,以符合社會、企業人才的需求,因為不是每項工作都需要大學程度,也不是每個人都是讀書的料,不必一定要鑽大學窄門。
說「不是讀書的料」無貶抑之意,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會讀書也許是料理達人、修車達人、工藝達人,行行出狀元,日後成就、收入不見得輸給「讀書的料」的同儕。
以學校來說,從高中職、專科升格為學院、科大,大家都成為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彷彿很光彩,必然百般不願降格,但教育百年大業,究竟是老師的「光環」,還是作育英才重要
?是名聲不佳的「大學」令人尊敬,還是斐然有成的高職、專科有面子?
教改把台灣的技職教育幾乎破壞殆盡,而許多先進國家如德國,卻鼓勵、推廣技職教育,台灣反其道而行,難怪始終是「開發中」國家。
一些大學原就是從專科升格,如果招生、評鑑不佳,再「降格」回專科,反而更能「求生」;而此次修法允許大學可「降格」為技術學院,大學還可增設專科部、高職部,甚至轉型為高中,就是針對這些大學而來,已有大學探詢改制為管理學院的可能性,可見「降格」不是丟臉的事。
過去學校只有往「上」流動,卻沒有想要「降格」,如今證明這條「單行道」走不通,降格圖永續經營又何妨;不過,有能力教大學生的教授,不一定適合教高中或職業類科,如何不浪費人力,教育部要有配套措施。
齊力文(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