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學入學不設品德門檻 未來將影響社會風氣 必須納入條件 並重振通識教育
日前媒體報導,多所大學院校的通識中心主任、教師,在大學通識教育交流會議指出,在科技高度發展下,現在的通識教育普遍被忽略,加上教學評鑑不易,造成通識課程的教師紛紛求去。

媒體又報導,九十八年基北區高中申請入學,不再設操行成績門檻。雖然大學甄選入學的「學校推薦」,部分校系仍將操行成績列為條件,但台大醫學系則不設「品德」門檻,熱門的法律等系也不看操行分數。
筆者擔心,隨著推薦申請學校不看操行成績,加上大學通識教育被忽視,未來的醫生不重視醫德倫理,律師、司法官或政治人物不重視品德,這些社會指標人士的言行,將嚴重影響國家社會善良風氣;因此,多元入學管道不把操行成績列入條件,大學通識教育就相形重要,必須落實執行。
通識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專業訓練,而是通過幾種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通識教育在古希臘時,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中國儒家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在實現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
美國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路易士在著作《失去靈魂的優秀》,指責哈佛大學在追求學術卓越中,忽視大學設立的宗旨與目標,以至於學校淪為市場化的機制。目前台灣,政府一味砸大錢,希望大學追求卓越擠進世界百大,但真正意義是什麼?學生會因此有更好的待遇?重點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又意味什麼?大學在追求卓越的同時,是否也該檢視什麼是大學教育真正目的?
世界已處於知識持續變動的時代,今天重要的科目,明天可能就沒用了,學校和老師也無法預知那項領域或學科,在學生進入職場後會特別重要,因此,大學通識教育應該思考那些課程,能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才能破除唯有專業科目至上的迷思。
目前各校因應教育部要求降低畢業學分數,因此各學系可開授課程學分數緊縮,必須重新修訂課程結構,大家都把腦筋動到刪減通識課程,更使通識課程生存不易,一般大學也開始鼓勵考證照,讓大學教育淪為職前訓練,每年隨產業的需求而調整課程,但仍有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通識教育的授課必須創新突破,嘗試融入學生日常生活,讓他們自然地型塑好品格;現在網路盛行,可建立通識或博雅教育的多元發展網站,例如將品格典範、文學、笑話、漫畫、創意活動、講座、藝術表演、美術欣賞等資料上網,讓學生在閒暇之餘,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上網學習。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古時天子治理天下,必須從修身做起,然後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才能平天下。
唯有重振通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探索與思考能力,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讓學生知道「止定靜安慮」而後能有所得,如此方能真正讓大學、學生邁向卓越。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