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凍生命的樂章】視域要廣 心量要大

劉學慧/整理 陳宏/作者 |2008.12.08
407觀看次
字級

想像中的功德主,在往昔稱為大施主、大善人,即便到後來,印象裡,仍認為是擁有財富,又具有善心、善念,肯把巨額淨財供養寺院的人士,非泛泛之輩所能攀緣。及至看到「如何成為佛光山的功德主?」才自責過去的目光是何其如豆?心量是何其狹小?原來佛光山已從整體社會環境著眼。

一、恭敬三寶,教性堅定心不退轉。

二、一師一道,認同本山宗風理念。

三、護法衛教,維護本山聲譽權益。

四、布施淨資,護持弘法利生事業。

五、發心講學,深入社會教化有成。

六、著書立作,文字般若宣揚佛法。

七、服勞獻智,積極熱心正知正見。

八、度眾有成,廣度青年接引初機。

九、勸募功德,親切有禮多年有成。

十、特殊因緣,教界大德社會賢達。

其實,入佛門,聞佛法,是人生大善緣,大福報,佛法的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又要經「體解大道」,才能「發無上心」,最後落實到生活面上,「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學佛就是好處多多,圓滿任何層次,任何時段的人們需求,所以有人說,信佛是人生一大享受,理由在此。

星雲大師說:「以眾為我」,就是要人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貢高我慢、行菩薩道,念眾生,幫助人,要不求回報,無條件的付出。

經上說:布施分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星雲大師加了讚嘆布施,布施的尊稱叫「供養」。普賢菩薩在「廣修供養」中,提出七項經常被疏忽的供養:

一、如說修行供養:佛在經典裡所講的道理,要明瞭,要能體會。依照佛菩薩的教訓,修正錯誤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叫做如說修行供養。

二、利益眾生供養:菩薩念念度眾生,念念都要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最好的利益,最好的利益是幫助大家念佛。

三、攝受眾生供養:利益眾生是普遍的、廣泛的推薦介紹,就像是撒播種子一樣;攝受眾生則是要實地耕耘,親自帶領,不但是言教,而且要做出榜樣給大家看。

四、代眾生苦供養:自己節儉,幫助別人,譬如預定消費壹百元,後來想到有的人需要救濟,於是只花了伍拾元,把節省的錢捐出,這是代眾生苦供養。

五、勤修善根供養:這一生中,修行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點,是關鍵所在。善根:所有一切善法,無不是從根上生。根是能生之意,是比喻;好比植物有根,就會成長、發芽、開花、結果。培養善根是非常重要的修持大事。

六、不捨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保持高度警覺心,不迷惑,這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劉學慧/整理  陳宏/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