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山林立、綠林環抱,光是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多達200座以上,陡峭山勢被許多登山客視為登山天堂,尤其是海拔3952公尺、有東北亞最高峰之名的玉山更是歐美登山好手眼中的必訪之地,而近年健康風潮大行其道,亦讓登山健行成為方興未艾的全民運動。
然而,山林之美雖讓人心生嚮往,卻不代表登山活動一定百分百安全,根據山難救助協會統計發現,從民國九十一年迄今,國內有逾四十個因登山罹難與失蹤的案例,顯示登山安全仍是最重要的首要之務。
為了提升山難搜救成效,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共同組成山文誌研究團隊、結合Zigbee無線傳輸技術與GPS全球定位系統、成功研發全球第一套山文誌登山資訊系統,不只能記錄每位登山者所走過的一步一腳印,還可確認最後位置與方向,幫助搜救人員縮小救援範疇、把握黃金救援時間,發揮救人一命的即時功能。
這套系統的發想來自擁有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資訊科學博士學位、同時也是世界七頂峰登山高手的黃致豪。專攻無線傳輸研究的他表示,長年爬山經驗讓他發現很多山難的主因在於搜救者無法確認登山失蹤者的最後位置,以致於錯失救援時機,因此他常在想如何借助科技之力發展出一套定位系統,讓迷失方向的登山客能順利被救援,避免憾事再發生。
為了將想法化成果,黃致豪與台大電機系副教授黃寶儀、中研院資訊科學所助研究員陳伶志組成合作團隊,運用無線感測與可延遲網路技術打造出只有70公克重、宛如火柴盒般大小的無線微型收發器、成功建構譗山文誌登山資訊系統。未來登山客只要隨身攜帶無線微型收發器,就可以和沿路上所遇到的登山客自動交換彼此的登山起迄時間、行程進度、以及目前所在位置與方向等重要訊息,一旦管理中心發現有登山客失蹤,就可以立刻透過其他登山者的收發器查詢該名登山失蹤者之前所留下的相關訊息,確認最後位置,以從中縮小搜救範疇、強化黃金救援時效。
專長為無線感測網路領域的黃寶儀表示,無線微型收發器就如同是飛航系統中少不了的黑盒子一般,可以沿路記錄登山者本身以及途中相遇夥伴的譗登山足跡與經緯度方向,為登山客的人身安全多增添一道保命護身符。
不只如此,為了讓訊息傳遞與交換更順暢,研究團隊也巧妙透過無線微型收發器的隨身攜帶模式讓每位登山客化身為行動基地台,使登山訊息可以透過接力方式一個傳一個、讓訊息傳輸不中斷。而為了儲存大量訊息,陳伶志表示,研究團隊也在玉山塔塔加登山口、西峰涼亭,以及排雲山莊等三處建構網路中繼站,將所有登山客交換與收集到的資訊自動上傳並儲存於控制中心,讓管控中心人員可以掌握登山客的一舉一動豃、隨時動員救援團隊、把握最佳黃金救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