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論菩薩自行修中道觀的意涵,以下說明菩薩化他的「真修與緣修」修中道觀。
菩薩利益眾生時,有時是偏論一門。如:世親的《十地經論》中,說明「阿黎耶識」是世俗諦外,別有真如,這是唯識系的基本主張。《中論》是闡述畢竟空,畢竟空是此論的正要,其它是助道,此乃龍樹的中觀系思想。但菩薩度化眾生中,皆不離這四門的意涵,方法雖然不同,但契入之真理是相同的。若用此四門(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修止觀,隨個人的歡喜、適宜,或是對治、或是契入(以上四項為四悉壇),一門即可通達觀理。觀法雖然不同,所獲得之真理是沒有差別的。
問:無明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無明,無明破除時,法性破不?法性顯現時,無明顯發嗎?
答:此二法,但有假名,沒有實體;雖然俱有假名,但不可能同時並存的。兩者是相待的假明,對無明稱法性,對法性稱無明。法性顯發時,無明就變為明了;無明破除,則無無明,對誰復說法性呢?
問:無明即法性,就不會再有無明了,那誰來相即呢?
答:無明如冰,法性如水;迷冰的人,指水為冰;迷水的人,指冰為水。如若迷法性,即指無明;如迷無明,即指法性。所以,世間的人,非但不認識即無明之法性,也不認識即法性之無明。此二法,但有假名,更互相即也。
前面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之止觀,是修中道觀的雙遮方便與雙照方便。
因此止觀的遮照,能入中道。菩薩修此雙遮、雙照,進入「初地」時,名「中道位」。此中道位,有三處:通教的八地、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此是論通教、別教與圓教被接的問題。
尚未說明階位的被接之前,先介紹三教的階位:
*通教的階位:通教,三乘共通的教義,通前的藏教,通後的別教、圓教。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也。
正化菩薩,傍通二乘,名為大乘之初門,在於前面的藏教與後面別圓二教間,證悟的關係,作為轉換的橋樑。
而行位是依《大品般若經》中的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弗地、菩薩地、佛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