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李安的斷背山回來,心情好沉哪!上了一點年紀的人就能體會,那是一種「當你確認那是愛時,已經錯過了」的悲傷。
這是一部後座力十足的電影,觀眾觀賞緩緩的音樂節奏,配著名山大川,慢慢推移著蓄勢待發的壓抑情緒,對白很少,緊張刺激、高潮迭起的觀影期待很淡,但在導演說完故事幕落之後,心靈深處被觸動的點開始發酵,簡單的故事、單純的摯愛,開始在腦海重重疊疊的反覆出現。
有人歸結這是因為:
一、大自然影像擁抱人性。
二、角色塑造成功。
三、回歸倫理及親情主流議題。
但我覺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本的核心價值──愛」,愛人與被愛、愛的對象、愛的方式、愛的時機、愛的禁區、愛的過程、選擇、逃避、面對、遲疑、把握與錯過──其實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共同生命歷程,所以才能引起多數觀影人的共鳴與認同。
我最喜歡的兩場戲是:
恩尼斯因老婆一番枕邊細語,從隱居的荒郊搬到鎮上──為了孩子們成長教育環境。傑克在感恩節幫太太管教兒子,修理囂張跋扈的岳父──兩代教養方式差異的鐵證。不窄化於同性或兩性的情感,「斷背山」對家庭和親情愛的表現,一樣著墨深刻。
奧斯卡頒獎前夕,我們藉李安今年得獎呼聲最高的作品──斷背山,思考「獎勵」對創作的意義──推動力及影響力。
我也深思:如果不是在西方世界得獎連連,斷背山賣座會如何?畢竟,剛開始,連李安自己都沒把握,甚至告訴弟弟李崗不要買國內發行的版權,因為「這片子不好賣」。
可是時機到了,所有參賽幾乎都奪魁的戰績和肯定,讓這部非商業主流電影叫好也叫座。
創作者得到了再進一部的動力,投資者得到再下賭注的籌碼,好作品也因之無遠弗屆的影響更多芸芸眾生,在平凡的生活投下一粒思考反芻的石子,對生命或多或少的起了漣漪。
李安在贏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的殊榮後表示,在文化的潮流中他只是其中一份子,並不會因為獲獎而感到驕傲,只是覺得很有意義。前次「臥虎藏龍」得獎時是代表國家來,而這一次是個人。許多美國人都難以理解,為什麼一個從台灣來的人,會想到執導「斷背山」這種非常美國的西部電影題材。李安的角度以為,不能以地域的方式來看待,而是要以世界公民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存在。
李安是一個有良知的文化人,文化逾越國界、種族、宗教,並超越時空有形的藩籬,他的藝術創作源於人性,展於修為,光於人類的文化,於是無所不在、永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