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RFID?不少初次聽到的人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其實這項技術已經應用於先進國家以及日常生活中。詹寶珠表示,像是通勤族少不了的捷運悠遊卡、以及大樓門禁卡、醫療資訊卡都有應用到RFID這項技術。
長榮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黃詰琳表示,RFID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中文意義為「無線射頻辨識」。事實上,無線射頻辨識技術的技術發展已經行之有年,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二次世界大戰,但直到這些年才廣受生活產品、政府部門等重要產業的青睞與運用,是一種比3G、4G還要便利的無線新技術。
黃詰琳表示,RFID依據運作原理不同可區分為「被動式RFID」、「半主動式RFID」、「主動式RFID」三大類型。
其中,被動式RFID原理主要是由RFID讀寫器發出射頻(RF)訊號給RFID標籤,RFID標籤被射頻訊號觸發後,再被動地藉標籤編號反射給RFID讀寫器,訊號傳輸過程不需要仰賴電力,因此很適合短距離的訊號傳輸模式。像是大廈門禁卡、捷運悠遊卡都是採取被動式RFID的原理應用。
半主動式RFID的部份原理與被動式RFID類似,主要差異在於半主動式RFID標籤有內建電池,所以能增長傳輸距離。黃詰琳表示,另一個原理則如圖二所示,主要是將RFID讀寫器的寫入功能獨立成RFID定位器,利用RFID定位器發出射頻訊號觸發RFID標籤,RFID標籤再將標籤編號及定位器編號回應給RFID讀寫器,因此RFID讀寫器便可辨認傳回訊號的RFID標籤位在那個訊號範圍內。像是成大醫院就是使用半主動式RFID辨識技術來追蹤精神病患的活動區間。
(詹寶珠、黃詰琳提供)
而主動式RFID的運作原理則如圖三所示,由內建電池的RFID標籤主動發出標籤編號的射頻訊號,讓RFID讀寫器讀取,因此RFID讀寫器就可輕鬆辨認RFID標籤身分。優點是訊號傳輸距離較長、較廣,適用於大範圍的人員身份識別,即使使用者四處移動,也不用擔心訊號會漏接。像是生活體驗屋的智慧臥房就是採用主動式RFID技術來辨識使用者的身份是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