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皮膚科醫師鐘文宏 發現致病毒性蛋白「顆粒溶解素」正積極研發免疫製劑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家裡都備有普拿疼、阿斯匹林等常用止痛藥,不過,極少部分人服用後卻可能出現嚴重藥物過敏,全身皮膚潰爛,甚至死亡。中研院昨天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找到了致病原因—「顆粒溶解素」,目前正積極研發免疫製劑,以降低死亡率。
這項研究係由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鐘文宏所完成,歷經三、四年研究發現,造成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如「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等疾病的表皮細胞死亡,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致命毒性蛋白—「顆粒溶解素」。
「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患者皮膚都會嚴重潰爛,連眼皮也不例外,如嚴重燒燙傷一般。歐美各國醫界都在尋找致病原因,而此項研究則是獨步全球,率先找到了「顆粒溶解素」,由於成果優異,論文登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醫藥」。
鐘文宏表示,「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有特殊體質的人吃了止痛或消炎藥後,產生全身皮膚潰爛、敗血症、失明甚至死亡併發症。
長庚醫院在二○○○年發現,透過基因檢測,可以幫病人找到可能引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的藥物,但僅限於兩種藥物,但可能引發此疾病的藥物種類繁多,預防效果有限。
在中研院、陽明大學的支持下,鐘文宏終於在病患燙傷組織中找到了大量的致命毒性蛋白—「顆粒溶解素」。這種致命毒性蛋白原本就存在人體中,通常只會攻擊外來病菌,但受到藥物過敏反應分不清敵我,開始攻擊自體細胞並擴散至全身,造成皮膚及黏膜壞死,甚至引起器官衰竭。
鐘文宏表示,「顆粒溶解素」是造成「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的主要關鍵,未來只要研發出特殊的免疫製劑或抗體,就能減輕症狀,大幅降低死亡率。二○○四年研究團隊證實病人用藥所引起的強烈過敏反應,和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型「HLA—
B*1502」關係密切,但也僅限於兩項藥物過敏能夠做預防性的基因篩檢,新研究是發現導致病人嚴重過敏反應的主因,目前已根據此原理研製新藥。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表示,此項研究發現,還可應用到器官移植排斥,以及其他T細胞媒介的自體免疫疾病,具有極大的應用醫療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