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修 桶盤島藝術圓夢

高燈立/文‧攝影/陳真修 |2008.11.23
895觀看次
字級




出生於桶盤島的陳真修,一直希望在這個島嶼上,建構一處具有藝術價值的「桶盤海上藝術村」,賦予這塊特殊地景新的生機。無奈,桶盤島離馬公市最近,但居民外移卻也最嚴重,目前僅剩16位村民居住於此……。



暮秋時分,從桶盤島「兒葬崗」坡,穿過一段崎嶇小路,信步走到桶盤港口,前後不到二十分鐘,兩旁仙人掌花四季開放,似乎訴說著島嶼堅韌的生命力,而專賣創意及生活美術品的「澎湖故事妻」藝文中心負責人陳真修,則訴說著昔日成長的記憶。

曾想赴日深造 有志難伸

馬公高中畢業後,本名陳秋鐶的陳真修,考上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時曾想到日本留學,但家人不希望女孩子隻身留洋,無奈之下,陳真修到台北市民生東路一家廣告公司從事企畫工作。

對於浮誇的廣告手法,陳真修一直覺得「適應不良」,加上對故鄉存著一份深厚的感情,最後她決定放棄令人目眩神迷的廣告,回鄉實現心中最平實的想望。陳真修回到冬天海風凜冽的桶盤島,把日語專長充作謀生工具,在馬公一邊開設日語補習班、家教班,一邊教授當地飯店服務人員日語會話,但心中的藝術火苗卻逐漸點燃。

群島怪石嶙峋 人口外移

從地質學上分析,澎湖群島於一千八百萬年前從海底竄升後,至今仍到處是柱狀節理岩、銀合歡、←←厝,及貧瘠土地上生長的天人菊等特有景觀。 其實在澎湖大大小小64個島嶼中,桶盤島算是地景較完整的方正島嶼,其餘很多小島是既不能住人,也不能登岸的無人島。

出生於桶盤島的陳真修,一直希望在自己出生的島嶼上,建構一處具有藝術價值的「桶盤海上藝術村」,賦予這塊特殊地景新的生機。無奈,桶盤島離馬公市最近,但居民外移卻也最嚴重,目前僅剩16位村民居住於此,至於遷入的,可說是絕無僅有!

古屋人去樓空 難於保存

為了保留島上的人文藝術,1990年從都市回到故鄉的陳真修,在海邊成立充滿地方與個人色彩的「澎湖故事妻」藝文空間,利用彩筆揮灑於桶盤、望安、馬公……等澎湖各角落。

13年前,陳真修更邀約台北一群藝術家,進駐她的老家舊屋作畫及演奏樂器,希望透過藝術聚落的形成,帶動當地的觀光價值。目前,雖然藝術家們已然返台,但曾經揮灑的豪情畫作,如今都還留在陳家老屋的牆上呢!

說起島上成群的老屋,陳真修不禁感嘆:「眼看老屋一棟棟傾頹,心中真有無限感慨,我真擔心有一天,這些古蹟全都消失了,再也無法見證桶盤島的文化足跡!」陳真修一直急著為這塊文化荒地灌注熱情和厚度,但人去樓空的事實,使老屋的保存更加不易。

嘆兒葬崗悲情 母愛難捨

陳真修記得小時候,島上居民因為欠缺醫療,每當嬰兒一出生時,為人父母便開始擔心孩子熬不過一歲的關卡。而許多因感染疾病而早夭的生命,也因此埋葬在離村落不遠的「兒葬崗」上,成為眾多母親的傷心路。

「很多居民,後來是因為不願再承受如此夢魘,因而告別故鄉,情願流落他鄉!」陳真修從不怨嘆生於海風淒厲的桶盤島,尤其想起母親小時候,從台南坐船到澎湖給人做養女,注定命運將再難和這座島切割,陳真修認定:這裡永遠是她生命能量的發源地。

故事妻的背後 沒有哀怨

長大後的陳真修,想起記憶中媽媽的童年,及「兒葬崗」的悲情母愛,不自覺經常在雜記中,留下「故事妻」的署名,後來在報章發表一些聽自長輩的感人肺腑故事,也以此為筆名,所以當後來陳真修在澎湖馬公市臨海路開設藝文空間時,自然而然沿用「澎湖故事妻」為店名。

有些遊客對「故事妻」一名感到好奇,曾大膽問陳真修:為什麼自許為「故事妻」呢?她究竟想訴說什麼「故事」呢?

陳真修笑著說,在澎湖和台灣間的滔滔海浪中,的確存在著一段魚雁往返卻苦苦不得相見的幽怨思情,但對於陳真修來說,她只是單純的喜歡「故事妻」所傳達的意象,並不是意指自己真的發生過這麼一段淒楚的故事……。

結合藝術熱情 化為創作

陳真修開朗的說,其實,澎湖的人熱情、單純,澎湖的水湛藍、迷人,就能留住很多人的腳步,也足以吸引遊客再度重遊。為了活化藝術和人文,陳真修更將彩筆創作延伸在T恤上,把故事內涵及澎湖的人文特色,用年輕人易懂的語彙呈現在衣服中,讓遊客看了愛不釋手樂於珍藏。

陳真修坦言,賺錢不是她成立藝文空間的目的,「澎湖故事妻」也不會忘記對澎湖許下的諾言!「澎湖絕不能只是海浪沙灘,甚至是大家吵得沸沸揚揚的『賭博之島』,澎湖應該揮別『兒葬崗』的夢魘,不再是讓回鄉者傷心卻步之地,而是有著『桶盤藝術村』藝術文化創作淨地的海上仙山。」陳真修相信有一天,藝術的花朵會像天人菊般開滿澎湖全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