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歐洲學院派的電影人最討厭好萊塢商業片,可是其中也有一些「變節」的導演,跑去「投效敵營」,試圖想拍些主流一點的片子。無奈的是,這些人被「文藝腔」荼毒太久,整個思維通常也就很難拉回正常軌道,所以即使想拍一些大眾化的片子,卻還是免不了要在裡面加入「文藝腔」而搞得不倫不類。法國導演馬修卡索維茲就是一個例子!此人以「恨」(Hate)一炮而紅,成為當年法國最受矚目的導演,還參與演出「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而成為話題,可惜此人總是自不量力地想向主流類型靠攏,第一部投身好萊塢的電影「鬼影人」(Gothika)慘遭滑鐵盧,如今第二部投身好萊塢的電影「巴比倫密碼」(Babylon A.D.)更是空前的銀幕災難!
「巴比倫密碼」走的是老套的「末世寓言」風格,一方面想諷刺「宗教企業化」的愚昧,一方面想創造大場面的打鬥追逐,卻顯然力不從心。劇情描述一個未來世界的傭兵,被迫參與一場看似單純的人口走私行動,卻因為被走私的女主角擁有(莫名其妙的)超能力,而引來各種爭奪追殺戲碼,也讓男主角重新思索自己存在的價值(看吧!又是那種矯情的哲學文藝腔)!薄弱的情節、無趣的角色、極度不協調的段落銜接,加上有氣無力的動作場面,最後還要逼我們接受那個完全不合邏輯也不知所云的結局。這部電影似乎有意挑戰觀眾的忍耐極限!
如果提到以「末世代」為題材的科幻電影,很難不想到「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這部電影被「學院派」稱為經典,在觀眾眼中卻是毀譽參半,只是萬般沒想到,在「銀翼殺手」過後的二十幾年來,竟然帶起一波跟風熱潮,讓末世黑暗題材蔚為風尚,尤其是二十世紀末期,因應「世紀末」的恐慌,這類型的電影簡直氾濫成災!這些電影就非要把未來看的那麼黑暗?就非要這麼唱衰人類嗎?2008年夏天的「決戰末世代」(Doomsday)已經宣告這種電影早就被徹底「玩殘」了,沒想到現在又來個「巴比倫密碼」繼續戕害觀眾的心靈!上個世紀末都已經結束了,新世紀都已經到來了,我們也證明世界沒有毀滅,可是這些電影人竟然還停留在「世紀末」的恐慌裡面,繼續對這種題材樂此不疲,這種現象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姑且不論新一代的動作天王馮迪索為什麼會如此失策地選到這部片來拍(我寧願相信他是一時失策,可是如果繼續失策下去,小心前途不保)!我真正看不下去的是那些所謂的藝術派電影人,總是對商業片大放厥詞,認為那沒深度、沒文化,甚至「媚俗」,可是等到他們自己來拍商業片的時候,才終於知道商業片並不是那麼容易拍,因為「媚俗」有時候比「曲高和寡」更不容易。奉勸這些人先想辦法把商業片拍好,再來批判商業片吧!
光影隨想: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yp2221/3/1310456701
/2008092814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