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失眠常吃安眠藥可能引起依賴性後遺症,中醫師特別提醒患者,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漢方」辨證治理,透過中藥調整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即可明顯改善睡眠狀況。
中醫治療失眠症狀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出病機、治法及方藥;漢代張仲景更提出「少陰病」,記載「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署立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吳俊賢指出,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致病機轉,大致可分為外感及內傷兩方面。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見於各種熱病過程,實症較多;因內傷所致者,多以虛症為主。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刺激、思慮太多、壓力過大、濫用安眠藥或興奮藥、生活起居不規律、睡前飲用濃茶、咖啡或其他興奮性飲料、睡眠中有強光、雜訊、或對睡眠環境缺乏安全感等,都可能造成失眠。
中醫漢方辨證的結果,原因常有情志所傷、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血虛肝旺、心虛膽怯、胃中不和、膽熱內擾、或婦人臟躁、七情變化等,雖造成失眠原因的種類雖多,但影響離不開心、脾、肝、腎四臟。
吳醫師認為,失眠的治療上,中西醫都有優點,傳統西醫的安眠藥,依其藥效的長短,可分為短效、中效、長效,但因個人體質的差異,對藥物的反應及副作用往往差別很大。
中醫會透過辨證、漢方治理,調整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由外感病引起者,會依失眠為其繼發性症狀治理;由內傷引起者,多為臟腑氣血機能發生紊亂,進而影響心神,治療重點會利用中藥調整全身機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