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到小苳的媽媽要拔管,希望小苳通知家人,她回答家中只她一個人。
「喔-,只有妳一個家人,不曉得妳願不願意,讓我們這三個醫學生,以及我一起陪著妳跟母親?」
「嗯,謝謝您。」小苳這次露出更多一點的笑容,輕輕地點點頭。
看到小苳的笑容後,我才敢小聲地問說:「小苳,妳的笑容很美,不知道妳是否願意跟我,還有呼吸器,一起拍一張照片好嗎?我想在日後教醫學生時使用,讓學生們看到,妳在母親拔管前的笑容,印象會更深刻,以後才會多多關心末期病人的拔管問題。」
「那是我的榮幸。」
當要拍照時,小苳突然舉起雙手大拇指笑說:「這樣人家才會知道,妳是很厲害的喔。」頓時讓氣氛緩和了許多。
就在幾分鐘後,當胸腔科主任,開始要拔除氣管內管時,小苳臉上終於流露出不捨與哀戚的表情,並將臉靠近母親的臉龐,雙手握著母親的手,流著眼淚說:「媽媽,您就要脫離病苦了,小苳在您的身邊陪著您。」說完後,就把念佛機,更靠近母親的枕頭旁。
「可不可以請大家雙手合十?雖然也許大家不一定是佛教徒,但雙手合十,不一定只有佛教徒才用,也可代表祝福跟祈禱。我們一起幫阿鐘姊祝福好不好?」我對三個醫學生志工小聲說。
等到胸腔科醫師拔除了氣管內管,走出病房後,我看到有一個醫學生志工正在擦著眼淚。
「假如身體不舒服,先離開也沒關係。」我跟流淚的醫學生說。
「不會,是我想起我的阿公,當時也是插著管子…」
「結果呢?」
「那時我們家人,並沒有想到接受安寧療護,阿公是插著管子,一直到死為止,要是當時能多了解安寧療護,阿公就不用白白受這麼多的苦了。」
「也許那是你阿公,想用他的身體,最後一次教育你這位未來有可能成為大醫師的孫子,以後不要只顧拚經濟或拚升遷等,偶爾也要多用點心關心臨終病人。」
「嗯,我會記住的。」醫學生聽了以後,一邊流淚點頭,一邊露出笑容。(中)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