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珍/整理報導
德國總理梅克爾9日在柏林猶太教堂,參加「水晶之夜70周年」全國性悼念活動,並疾聲呼籲「終止右翼極端主義」,絕不能再給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復出的機會。「水晶之夜」這個看似充滿詩意的辭彙,究竟是悼念什麼?
水晶之夜(德語Reichskristallnacht),實際上表達的是歷史上最血腥的暴行之一。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猶太人的事件,被認為是對猶太人大規模屠殺的開始。
猶太人遭德國驅逐出境
1930年代,許多波蘭裔猶太人居住在德國。1938年10月28日午夜,在無預警的情況下,1萬7000名猶太人被德國政府驅逐到波蘭。一開始波蘭政府拒絕收容他們,於是這批猶太人只好日夜徘徊在兩國邊境,等待德國當局說服波蘭政府同意入境。
這時,一名在法國的猶太裔德國青年赫舍‧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接到家人的信,敘述他們被驅逐出境的可怕經歷。於是,格林斯潘求助德國駐巴黎大使館官員恩斯特‧馮‧拉特(Ernst vom Rath),不過拉特卻毫無伸出援手之意。
1938年11月7日,心急如焚的格林斯潘忍無可忍之下,用槍暗殺拉特。拉特在9日死去,這個「外交官被猶太人暗殺」的事件,便成為德國對猶太人採取暴力行動的藉口。
碎一地的玻璃 閃閃發光
這一夜,納粹支持者在德國和奧地利洗劫了7000多家猶太商店、教堂及百貨公司等機構,窗子被打碎、建築被縱火,看似民間自發性行動,但事實上卻是由德國政府策畫。當晚約有91名猶太人命喪納粹的刀槍之下,超過3萬名猶太男性被關入集中營,估計因此死於集中營的,約2000至2500人。
由於當夜許多被打破的玻璃窗散落一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閃閃發光,故人們後來稱該力事件為「水晶之夜」,更出現一個新名詞———反猶太主義。
種族屠殺的第一步
消息很快傳遍世界各地,各國紛紛指責德國的暴行,美國因此召回大使(但沒有斷交),更有許多國家選擇斷交,以示抗議。不過德國仍未停止迫害猶太人, 水晶之夜只是後來對全歐洲猶太人集體屠殺的第一步,估計約有600萬名猶太人死在納粹政權的手中。
標誌著納粹種族屠殺的「水晶之夜」,在一般老百姓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烙印。當時還是孩子的德國演員麥克爾‧德根回憶起那個混亂的夜晚時,仍心存餘悸。德根是個倖存者,他的父親則於1940年在集中營死去。即便已經過了70年,德根依然擔心,那樣慘不忍睹的情景會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