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國內糖尿病盛行率逐年攀升,醫師表示,目前健康檢查多數測量飯前空腹血糖值,忽略飯後血糖值,可能造成部分患者無法提前被篩檢出來,建議最好飯前、飯後的血糖值都要測量。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預防保健科主任吳晉祥表示,目前的健檢重點是測量飯前血糖值,四十歲以上民眾每三年一次免費健檢或勞工健檢等,為了方便也都是測量飯前空腹血糖,但其實有必要測量飯後血糖。
他指出,國外曾進行大規模研究,飯前血糖被測出異常證實罹患糖尿病的比率,與飯後血糖被測出異常證實罹患糖尿病的比率,後者是前者兩倍,可看出飯後血糖測量的重要。
飯前血糖值一百mg/dl以下為正常、一百二十六以上為糖尿病,飯後血糖值一百四十以下正常、二百以上為糖尿病,介於一百零一至一百二十五及一百四十一至一百九十九則稱為糖尿病前期。
吳晉祥指出,成醫家醫部曾針對台南市社區四百一十二名糖尿病前期患者進行調查,其中一百三十九人飯後血糖偏高、但飯前血糖仍正常,約占三分之一,顯示如果只做飯前血糖的測量,很可能漏失即早發現血糖異常。
他並稱,根據國外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在發現罹病前,前期症狀平均約六年,靠著飲食控制、運動與減重,能大幅降低進展為糖尿病的機率,但如果太晚才發現,想恢復健康的機率低。
他指出,測量飯前血糖值,受檢者空腹抽血測量即可,但測量飯後血糖,須在空腹飲用葡萄糖水後兩小時測量,如果用餐後測量,可能隨著吃的食物不同而影響準確度,對受檢者很麻煩。
他提醒民眾不要以為自己的飯前血糖正常就沒問題,若覺得自己罹病的風險高,應在例行健檢外,加測飯後血糖,提高即早發現血糖異常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