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三年多前謝安琪、謝宏昌姊弟倆,因一場車禍腦部受創,昏迷三、四個月後甦醒,然安琪因左腦受創嚴重,右側肢體變僵硬,上肢無法彎曲,手不能握,膝蓋沒作用,走路困難,經過永久性脊椎腔微量藥物注射(ITM)及復健後,現在已可自在行走,也能跳躍,終讓擔心的父母破渧為笑。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左腦掌控算術、語言、個性等功能,及右手、右腳的行動力,自X光片中可發現安琪的左腦細胞幾近都壞死了;如今ITB雖讓安琪能夠重新站起來,但受損的左腦仍無法回復。
林欣榮說,ITB是先將幫浦與導管植入腹部皮下,藥物經此注入脊椎,二十四小時連續給藥,藉此放鬆痙攣的肌肉。ITB最大的優勢在於劑量很小,又不循環全身,並可視使用者需求,在不同時段設定不同劑量的灌輸,藥物的副作用便降低許多。這項療法國內前年核准使用。
林欣榮表示,安琪因為車禍,從活潑矯健到踉蹌跌走再到沉穩邁步,關鍵就在於嚴重痙攣的出現和消失。事實上,有百分之六十因中風造成胸頸椎損傷的病患,及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腦性麻痺病患,都被嚴重痙攣折磨不已。
他說,治療痙攣的方法包括復健、開刀、服藥等,視嚴重程度及預期效果而定。口服抗痙攣藥最常被採用,多數病患也都反應不錯。但約百分之三十的嚴重痙攣患者,須用到高劑量才能見效,卻因此引發無力、嗜睡、嘔吐等副作用,陷入服藥與否的兩難困境。ITB需用劑量只有口服的千分之一,能降低患者痙攣程度,同時大幅改善睡眠品質、疼痛程度、行動能力、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