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改建 「番仔樓」出土首批文物 文史團體驚異 佐證早年「小台灣」就在北港
【本報北港訊】爭議多年的笨港史,再度有文物出土,整建中的朝天宮昨天挖出大量清瓷器,這是朝天宮地下首度出現的古文物,令文史社團驚異,也再次印證笨港的歷史地位。
二級古蹟朝天宮目前動工整修,昨天在廟後「番仔樓」地下挖出大批瓷碗等器物,經進一步驗證,這批文物與八十五年間在廟旁兩座市場出土文物,不論器物造型與花紋都雷同。文史人士葉成豐等人指出,朝天宮廟內首批文物出土,更印證早年笨港先民生活情況。
笨港歷史長年來爭議不休,更引發「笨港毀滅論」論戰,由於關係到北港、新港的歷史地位,兩地文史人士不斷網羅相關史證,借以佐證笨港正確的地理位置。
笨港合和會與文化界人士經過十多年蒐集考證、編撰,尤其在北港朝天宮前後的兩棟市場改建時,出現大批笨港文物,甚至挖出一棟完整的笨港遺址,經國內與大陸考古學者考證後,著書《笨港出土文物》,勾勒出古笨港原貌,更讓人了解早年「一府二笨」風情與繁榮。
合和會黃水水表示,笨港為早年台灣的商港門戶,四百年前笨港就躍上台灣的歷史文獻,有「小台灣」雅稱。長久以來,笨港史因缺乏實際出土文物的佐證,造成學界對笨港史爭論不休,所幸北港地區陸續文物出土,北港溪畔發現早年「崩溪下」遺址,使北港溪改道與笨港史關係更明確。
葉成豐等人說,朝天宮四周地底,可說到處是「寶」,顯見笨港時代的榮景,過去爭議的「笨港毀滅論」從出土的文物,更可透析,笨港的所在,是在北港現址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