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身
閱讀就是學習!在閱讀、讀書會與出版方面都十分著名的學者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如是說。對於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成員來說,閱讀經典不但是學習,更是一種修行。然而面對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該如何入手?又該如何深入其中,獲得如海的智慧?
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覺培法師以佛教著名的經典《佛說阿彌陀經》作為題材,再以讀書結構法解讀材料,輔以聞思修證四層次思考討論,與帶領人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首先,覺培法師請大眾試著介紹自己所知道的佛光山作為暖身,當大家七嘴八舌的環繞在佛光山的各種硬體設施時,覺培法師反問大眾,怎樣的介紹才能吸引人有前往佛光山的意願?話題一轉,他說《佛說阿彌陀經》正是一部佛陀介紹極樂淨土並引領眾生心生嚮往的一部經典,讀完後大家可以比較自己與佛陀的介紹差異何在?
讀書結構法解讀經典
一、序分
(一)六成就
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處成就),加上聽經聞法的對象(處成就):大阿羅漢比丘僧,諸大菩薩以及釋提桓因等,此乃佛陀說法時必備的六種條件(信、聞、時、主、處、眾);由此可看出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一部經的成就皆有其說法的基本因緣。
二、正宗分:
(二)極樂名之由來
這部經典同時也是佛陀不問自說的一部經典,佛陀雖以舍利弗為當機眾,從頭到尾卻都無問自答,這也是《佛說阿彌陀經》裡極為特殊說法的一點。什麼是極樂呢?從有情世間的角度而言,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再從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壯麗的景觀。
(三)極樂國土及其人民景況
覺培法師提醒:讀經文就像看建築物一樣,先從大處看起,了解房子大小、隔間後,再看細處,以免見樹不見林。經文也是如此,先閱讀大方向,分段落,再閱讀細部內容。
佛陀接著介紹極樂世界的環境,有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樓閣,更有各色光明的蓮花,天上還不時的飄落著如雨般的曼陀羅花;鼻子還聞得到蓮花所發出微妙香潔的味道,天樂更是時時不斷。
極樂國土的眾生的生活,則是清早起來就以衣角盛著滿滿的曼陀羅花,前往他方供養十萬億佛,直到吃飯時回來,而且飯後還有經行的習慣。
至於他們的修行,則是在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的和雅聲音,以及微風吹拂過七寶行樹、七重羅網而發出的微妙音聲之中「念佛、念法、念僧」。
而這個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意指無量光、無量壽,經文中佛陀還告訴我們這位教主,以及他無量無邊的不退轉弟子阿羅漢、菩薩等;也因此,佛教徒以「阿彌陀佛」為彼此的問候語,其實內含無量光無量壽的無限祝福。
(四)前往條件
在心生嚮往後該如何前往呢?經文裡重要提示佛陀共說出了五個條件:應發願、具足福德因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信心一旦有了,自然產生願心,願心一旦具備了,便產生實踐法門的動力。為了佐證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信願,佛陀又舉出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的無量諸佛,一一以廣長舌宣說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為了讓眾生心無懷疑。
苦口婆心的佛陀為了讓剛強的娑婆眾生發起深切的願心,再一次提出叮嚀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凡發願者,於無上正等正覺得不退轉。在這一段中,佛陀點出了整部經的價值核心:信願行三資糧,主要說明前往的交通便是以此為工具。
(五)難信易行
一而再的描摹極樂世界的種種之後,佛陀忽然話鋒一轉說,在他稱揚讚嘆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的時候,諸佛也同時稱讚「釋迦牟尼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成佛,而且為眾生說此難信易行的法門,是多麼的不容易呵!」
三、流通分
(六)法喜信受
終於佛陀宣說完畢,所有聞法的比丘、天人、阿修羅等,都「歡喜信受」之後作禮而去。
聞思修證帶領討論
經過逐段的解說之後,覺培法師帶領大眾一層層的架構出《佛說阿彌陀經》的結構,同時建議同一類的內容下標時,儘量以簡而短「十個字以內」說出重點節要。而這些內容的帶領,其實還只在消化客觀材料的「聞」層次而已。
透過經典的帶領理解,覺培法師進一步引導大眾思維:這一部經佛陀為什麼要不問自說呢?在這部經中佛陀說法的方法有什麼特色?佛陀透過怎樣的說法方式使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嚮往的心?在文章最後為什麼佛陀反過來舉其他諸佛也同時讚嘆釋迦牟尼佛呢?在前往極樂世界的各種條件裡,就個人的修行經驗,您認為那一些比較困難?那一些較容易做到?原因是什麼?您自己呢?哪些是自己平日修行的功課?這些修持對你日常生活有那些影響?經過瞭解思考與討論後,談談這部經典讓你最受用的地方是什麼?
結論
請歸納淨土的名稱、地理、氣候、動植物、衣食、身壽、修行、心境、朋友、交通…佛陀說法的妙處在那裡?修持淨土法門的重點是什麼?最後,請檢視自己學佛的態度與方法。
延伸閱讀
淨土三經、藥師經(東方淨土)、彌勒上生經(兜率淨土)、維摩詰經(唯心淨土)、六祖壇經(人間佛教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