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老婦人未用藥控制 4年內脊椎6處骨折 醫師建議女逾50歲 男逾65歲 應接受檢測
【本報台北訊】根據長庚醫院臨床經驗,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如果未就骨質疏鬆進行治療,骨折雖然治癒,很可能再度引發臨近部位骨折,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病人常常到骨折疼痛才治療,不痛就不治療,結果導致連續性骨折,死亡率增加二成三。
四年前,長庚醫院骨科曾經收治一名六十八歲老婦人,時常從事歌仔戲武生演出的她,骨鬆引發第十、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因劇烈的背痛和不良於行而前來求診。當時醫師就她骨折部位進行骨水泥灌注後,二、三十分鐘就緩解她的不適,老婦人以為骨折已治好,未按照醫囑服用藥物治療骨鬆。
未料短短四年間,老婦脆弱的脊椎因負荷不了歌仔戲練習,以及骨水泥灌注後所帶來的脊椎人體力學改變,共骨折四次,骨折部位遍及四節胸椎與兩節腰椎,身高也矮了一節;所幸她後來接納醫師建議,接受骨鬆治療,才將病情穩定。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骨科部主任陳文哲表示,長庚醫院長期追蹤兩百七十多位骨鬆性的脊椎骨折病患,發現在初次骨折後的半年內,百分之十二點五的病人再次骨折,大部分發生在二至三個月內;兩年後,百分之六十三的患者再度骨折。
陳文哲建議,年齡超過五十歲停經女性,及逾六十五歲男性,或家族有骨鬆病史、已切除卵巢、使用類固醇、有慢性疾病、長期臥床者,最好及早接受雙光子能量檢測,輕微骨質疏鬆者,僅需以運動、適度日曬和飲食補充鈣質調整,情況嚴重的,直接接受藥物治療,才能避免骨質疏鬆產生的嚴重後遺症。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今年也特別發行國內首本「骨質疏鬆骨折診療指引」,初步將在本周六發給學會的一千五百名骨科醫師,後續也會針對骨鬆骨折患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