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為招待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北京市的老市長張百發特意為大師舉辦
了一場京劇演唱會。高瞻遠矚的大師立即發現,京劇中表現的忠孝節義故事與梵唄藉音聲講佛事乃異曲同工,遂精心安排了北京京劇院青年團赴台灣巡迴演出。十月九日到十九日,從佛光山演到高雄市,從台南市演到台中市,又從宜蘭演到台北,所到之處,不但兩千多個座位的劇場和四千個座位的佛光大學體育場,觀眾場場爆滿,而且許多觀眾從百里之外趕來,聚集在劇場外的閉路電視前觀看演出,也爆發出一陣又一陣喝采聲。
這次演出的「戰馬超」、「赤桑鎮」、「金玉奴」、「八仙過海」、「三岔口」、「大登殿」等,都受到佛教界僧眾的認可和歡迎,尤其是全部程派劇碼「鎖麟囊」,以精湛的表演感化人心,因果報應的劇情,更感動全場僧信二眾始終眼含熱淚,那「春秋亭」、「朱樓」和「團圓」時的精采唱段,則是掌聲如潮。與平時演出所不同的是,當演到薛湘靈慷慨解囊後說了一句「有緣相逢,何必言報」時,或趙守貞知恩圖報「三讓座」等情節,都引起了僧信二眾情感強烈共鳴,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幾乎使演出無法正常進行。這次的演出再次說明京劇與佛教的「異曲同工」之妙。那麼佛教與京劇是否有什麼淵源呢?
首先從歷史來說,那是乾隆五十五年,揚州的眾多由徽商主辦的以湖廣的楚調(現稱漢劇)、江蘇昆山的
昆曲等地方戲曲為主的徽班,為向乾隆皇帝祝壽相繼來到京都,受到皇室和北京市民的歡迎,從此長駐北京並經過不斷地「京化」,演變成今日集南北各種戲曲之精華的京劇。而戲曲的源泉卻要追溯到我國春秋時期孔夫子提倡的儺,儺本屬於禮儀之一,乃民間祈福驅邪的祭祀活動,其中就包括儺舞、儺歌、儺戲,如逢年過節,先人辭世等重大日子裡,村民就都要在鄉長的帶領下到寺廟中禱告後舉行破台、開台、起箱,請臉子(扮演各種人物的面具),然後演出各種「儺戲」。這種儺戲在今天我國偏遠山區的演出依然可以見到,尤其是過年時可以演出半個多月。其作用一是要娛神佛,感謝神佛保佑,賜給民間的豐收,二是娛民。這種儺戲在今日貴州、江西、安徽、雲南等地山區依然活躍。筆者曾專門到西南考察這一原始的戲曲「活化石」,從表演到開台的形式,從化妝到演唱的高腔都與京劇有著非常密切的歷史聯繫,尤其是其中的演出形式和劇碼都與佛教相關,說明了戲曲,其中包括京劇的本身就與佛教結緣了。
第二,京劇中包含著大量勸導觀眾驅惡從善的劇碼,如專講二十四孝的「釣金龜」,專講人間親情的「四郎探母」,專講忠義的「岳飛傳」,專講善惡有報的「趙氏孤兒」等等,尤其是從宮廷大內傳入民間的昆曲劇碼「勸善金科」,為西域大目犍連尊者救母事蹟,而假借為唐朝事,亦稱「目連救母」。此改編本與民間演出本的旨趣截然不同,意在談忠說孝,懲戒人心。其中層出不窮的神佛驅除鬼魅的情節,正好配合臘月裡驅鬼除疫、逐陰迎陽的年俗。全劇共兩百四十齣。一說「目連戲」,本之西晉的《大藏盂蘭盆經》,演繹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在宮廷和民間均可演出一個星期到半個月,是很重要的節令戲。目連戲至今仍在各種戲曲和京劇舞台上演出,只不過京劇舞台上經常演出的劇碼只有「酆都城」、「遊六殿」兩齣以及其他與目連戲相關的劇碼了。
但是作為寓教於樂的京劇劇碼,都具有闡述歷史宣傳佛教的內容。說星雲大師發現京劇演繹忠孝節義的故事與梵唄藉音聲講佛事之異曲同工,而很多從事京劇藝術工作者卻忽略了自己的這一社會責任。因此這次北京京劇院來台演出,看到廣大僧信二眾如此強烈的回響,對京劇工作者也是很好的啟迪。
第三,早年的京劇工作者與佛門淵源深遠。自有京劇以來,京劇的行會組織就設在精忠廟中,行會領袖被稱為「精忠廟首」,在後台供奉祖師和各種祭祀活動,而京劇宗師譚鑫培和他的弟子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三大賢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年都要到北京西山的潭柘寺、戒台寺居住一個月左右。
譚鑫培等還是北京潭柘寺、戒台寺、浙江普陀寺著名的施主,所以至今在普陀寺建有譚鑫培的功德碑,一九一六年,戒台寺將附近一塊背靠臥龍山,面對永定河的香火地,亦是風水寶地贈送給譚鑫培作為墓地,一九一七年,譚鑫培逝世後就安息在這塊風水寶地,保佑著譚門七代薪傳,在京劇舞台上至今延續不衰,創造了歷史上年代最為悠久的京劇世家。
京劇宗師楊小樓因為長住佛門,故常有「出家」之傳說;伶界大王梅蘭芳虔誠信佛,尤以畫菩薩像與達摩像送人以傳遞佛緣。而每年的「九皇會」更是全體梨園行懺悔的盛會,余叔岩則是重要的資助者,說明京劇界不僅演戲高台教化,勸人行善,而且經常出入佛門,心向佛門。
籌辦北京市戲曲發展基金會以扶助中華民族傳統的戲曲藝術的老市長張百發,曾為北京的基本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退休後,經常教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扶危濟困,多做善事,多做和諧之事,並且以身作則,唱戲給人以歡樂。所以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與星雲大師以戲結緣,通過這次北京京劇院的台灣「佛光之行」,充分展現出京劇藝術在勸人行善,懲戒人心的功德,而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