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擷秀】大瓢可貯月

菲爾 |2008.10.14
817觀看次
字級


扁蒲,又名葫蘆、瓢瓜、蒲瓜、匏、瓠子、長瓜、夜開花等等。它原產於印度、非洲,上古時候傳入中國,成為中國歷史悠久的農作物。

扁蒲的多種別稱乃因外形不同而來,比較常見的有圓筒形的瓠,圓形的匏,就如〈埤雅〉所說:「長而瘦上曰瓠,短頭大腹曰匏。」還有扁圓形的扁蒲,上圓小、下圓大、中間細的葫蘆等等。至於味道,也有甘、苦之分。

中國古時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這三個字在《詩經》都有提到。〈衛風〉云:「齒如瓠犀」;〈小雅〉則云:「南有木,甘瓠累之。」〈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斷,意為「摘下」,壺是「葫蘆」。這裡是說,秋天到了,把成熟的葫蘆摘下煮食。

扁蒲有很多用途,嫩軟的可吃;太熟的表皮已經硬化,則曬乾後剖開作瓢,用來盛水、茶酒,也可玩賞,還能加工成為工藝品。蘇軾的〈汲江煎茶〉中寫到:「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詩中就提到「大瓢」、「小杓」,雖平淡卻有深味,就如他說的:「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

唐朝劉恂寫:「交趾人多取無柄老瓠,割而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韻清響,雅合律呂。」今天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中依然有葫蘆製作的樂器,最常見的是「葫蘆絲」。

葫蘆和文人的關係,不只是提供一個題材那麼簡單而已,還有詩人跟葫蘆有特殊的邂逅,而被稱為「詩瓢」,有人說這是指唐朝詩人唐球。

據說,唐球寫的詩沒人看過,因為他習慣把稿撚成球狀,放在水瓢裡,直到他臥病在床,便叫人把瓢放到水裡,讓它隨水漂走讓詩稿自己尋找知音。有人得到此瓢,整理之後得詩數十篇(約為唐球全部詩篇的十分之二、三),於是後人將唐球比稱「詩瓢」。

對此稱謂,眾說不一,還有人說詩瓢是唐代苦吟詩人賈島。

葫蘆可入菜、入詩、入畫、入文,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帶來許多用途,難怪傳入中國以來便受到歡迎,至今不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