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頂天立地 高教深耕的下一步

執筆人:馮建三 |2018.10.17
1989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馮建三

據說,科技部每年以3000萬預算,從2013年起推動人文計畫,鼓勵大學實踐社會責任。4年後,教育部也有這個項目,經費並增加至12億,試行1年後,已在2018年納入,並有116校得到支持,其中過半數是以「高教深耕」的附冊方式申請。

大學重視社會實踐,即便不是「國際正夯」 ,我們也應該認真看待,若能更上層樓,那就更好。

目前,輿論似乎對大學與地方共事,打造「阿公阿嬤新樂園、農廢環保發電站、漁村再生」,或是為「農田缺工、高齡…」等亟需眾人齊心協力解決或紓緩等議題,頗有肯定與報導。傳媒建構具有正面內涵及能量的新聞,而不僅是負面批評,這是可喜的示範。

這些具體的實踐事項,除了對地方(人)相當實用,對於參與的師生也是很好的培力經驗,讓人覺得使得上力,減少了無力感,是此時此刻就能對社會有些貢獻,誰曰不宜?更好的是,陳世明教授說,「我的研究論文就是寫下在這裡的一點一滴…」。

不過,這些年來的大學社會實踐,大致僅在「中層」。相對於「校園」實踐,目前這些實踐所著力的「個別社區或地方」是比較大的,但它們相對於「台灣社會整體」,又是比較小的。

按理,這三個層次的實踐若能結合,再好不過。人在中,地在下,天在上,「頂天立地」就是這個意思。

高教深耕往下生根,深耕「校園」的一個作法是,鼓勵「教科書」撰寫。雖然海內外這不是成例,但類似台灣的情境,應該可以打破大學成規,真正地創新,至少可以實踐一長段時間後,另做評估,是否這個作法可以不受期刊論文(較少是專書)作為升等或求職的約束,真正服務我們的社會。

比如,各學門可以來個調查後,評估中文教科書是否欠缺(包括太久沒有更新)、中文教科書是否更能使教學更有效、學生是更願意使用中文教科書為主(外文書為輔),假使答案是欠缺、也更有效、同時也更願意,那麼在教科書寫作與出版沒有合理改善之前,以合適標準評鑑特定教科書是否對教學有貢獻,從而值得作為升等的依據,難道不是造福校園乃至於大社會、是深耕知識的一個重要且不能迴避的管道嗎?

假使教科書已有不少,比如,作為人文社會學門的「帝國之學」經濟學,其教科書似乎多些,但夠嗎?夠多元嗎?需要多元嗎?海外從本世紀初的2000年,在歐洲大陸,就有第一聲號角的響起:〈法國學生高呼經濟教學多元化,孤僻自賞不足為訓〉。

這次行動在巴黎得到了不少輿論的報導,繼之,再有英國與美國的隔洋響應,並有教師組成「後孤僻經濟學」(Post-Autistic Economics)社團著述頻繁,近年又加入拉美學生,再有與時下主要教科書有相當差異的「核心」(CORE, Curriculum Open-Access Resources in Econmomics)教程可供上網自由使用。

這些至今已經至少有18年的變化,與我們的經濟學教科書,能有什麼關係呢?還是這些本是雜音,無須哂笑呢?任何學門必然都會有各自圈內人士的隨時與適時自省,從而即便已有教科書,但凡能有新的教科書對這些新興的檢視,提出看法並據以編寫成書,不正也是值得肯定,從而在求職與升等過程,理當得到合理的對待嗎?

高教深耕增加鼓勵教科書出版作為評鑑的標準之一,是「立地」,「頂天」呢?下個月繼續探討與說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