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孫芳菲麻豆報導】國際佛光會麻豆分會承辦佛光山慧慈寺三好佛學講座,七日在台南市麻豆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邀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以佛像為例,講演「佛教的藝術與修行」,如常法師帶領《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編纂團隊,分享編輯長達十二年、收錄三十餘國、精選九千多則詞條、約一萬五千張圖片、八大類共二十冊美術圖典的經歷與感想,約三百人參加。
如常法師舉《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內的佛像,說明佛的三十二相好。譬如「頂成肉髻相」,是因禮敬三寶、供養父母、修持善法;「面圓滿相」,是因讚歎有德、隨喜布施;「肩圓滿相」,是因造像修塔、廣施無畏;「金色身相」,是因離諸瞋恚、慈悲眾生;「廣長舌相」,是因不說謊、不挑撥是非。
佛像為何莊嚴
「觀佛相好,應從中思惟為何佛能身相莊嚴。」如常法師鼓勵大家常觀佛像,發願也要修得佛的莊嚴相好。佛陀出世在世間、也在人世間修行成佛,便是最佳示現。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法師提醒聽眾,應下工夫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從此刻起,做到「不忤逆父母」、「不說謊」、「不生氣」便可修得佛相一二。
中文版編輯王美智師姑表示,建築類有四大冊,內容是西元前二千年至今的佛教寺院特色,旅行社導遊視為解說參考之寶。佛陀紀念館的建築融合古今中外,四聖諦塔的外型與印度大菩提寺相似、奉納百萬心經的塔剎則參考了尼泊爾的寺院造型。
妙繹法師則介紹石窟、雕塑類的內容,巴米揚大佛、四川大足石窟《父母恩重難報經》的經變圖、新疆喀孜爾千佛洞等,以及由於各種因素而被大英博物館等處收藏的佛像,都結集在一起,不必奔波遠方他國尋覓。書中資料非常新,也收入去年河北省葉城遺址才出土的文物。
妙果法師分享了繪畫類三大冊的內容,包括書法、篆刻、工藝、人物。他以大辭典內的圖片,從線條粗細、顏色、絹或紙的媒材、想像力表現等角度,解說如何欣賞一幅畫。另外,還有趙孟頫、弘一大師的書法,與香爐、燭台、鐘鼓等工藝;人物卷蒐集豐富資料,務求搜羅古今與佛教有關者。
活動與會貴賓還包括佛光山慧慈寺住持覺華法師、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理事長陳順章伉儷、國際佛光會南區協委王寶珠、台南第一督導區督導長陳碧雪、麻豆分會會長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