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生命導航

文/溫金玉(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2019.05.07
3541觀看次
字級

文/溫金玉(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打開經典,常常會讀到這段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2500多年前,偉大的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而後沿著恆河兩岸游走,法音宣流,震悟大千。遙遙天竺,煙霞渺渺,從來都是中國人心中的西天佛國;泱泱中土,疆域浩浩,那是印度人眼裡的盛世大唐。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印文明的交流大門;法流東土,華夏蒙受了佛法的滋潤。如今的我們失卻了佛陀宣教時的因緣,錯過了八宗並弘的輝煌大唐。那爛陀盛況難再,唐玄奘亦成追憶的夢影。我們還能聆聽佛的聲音嗎?我們還能撫摸法的脈搏嗎?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的呈現,可謂365冊、3000餘萬字的《星雲大師全集》的精義濃縮,是以更為通俗、簡潔、凝煉、易用的方式來闡釋佛法真義,全書分為三冊,以307篇的內容分別從佛法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等四個方面來闡述佛教的義理與踐行。

大師在此書的〈自序〉中以「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跡有深淺」的譬喻,告訴大家佛法大海,浩瀚無際,個體如何來學佛行佛,當應躬自反省。如何將佛陀所悟所證的生命智慧向世人宣示,這是一種慈悲,也是一種善巧。「究竟能不能把佛法真義講出來而不違背佛陀的本義呢?」這是一個從佛陀入滅後歷代祖師就肩負起的神聖而凝重的使命與責任,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如何讓大家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長,且不錯會佛陀的初心,不辜負佛陀的本懷。閱讀《佛法真義》,可以去體會星雲大師的一片悲心。

一、法是歡喜的,而非悲苦的

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是人之天性。但傳統佛教太重於「訴苦」,將「苦」作為佛法對人生的基本價值判斷,並構建了四苦、八苦乃至一百零八種的「苦系」。令人有苦海茫茫,無有出離的感覺。如何看待苦?星雲大師說,其實苦是生命的養分,是拚搏的反彈力。苦是砥礪,苦是堅強。讀書人十年寒窗,梅花暗香浮動,苦是一種成就,一種增上緣。泰戈爾說過: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這與俗語所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道理一樣。所以苦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如何來面對苦的心志。

二、法是陽光的,不是陰沉的

佛教設置「天堂」和「地獄」來表法,初衷是勉勵大家,提升自我,不要墮落。而後來演繹為以十八層地獄恐嚇大眾,令學佛者心驚膽戰,惶惶無有寧日,惟恐稍有不慎,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最後大眾學佛不是因為提升人性,走向光明,而是擔心懲罰,背負因果。大師反復強調,學佛是積極陽光的,是快樂自在的。佛光山提倡「五和」精神,即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心中有愛,處處都是陽光。佛光普照,法雨遍灑,有佛法就一定有辦法。自以為燈,照破暗夜。

三、法是結緣的,不是結怨的

佛法是一種讓人接受的慈悲,注重緣起的生命感悟,懂得「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原理。沒有天,哪有地;沒有高,哪有低;沒有下級,哪有上級;沒有學生,哪有老師。是彼此的成就,相互的依存。所以要珍惜每一份緣。知道「性空」的實相,才去珍惜因緣和合的不易;懂得「無常」的本質,更會感恩當下的擁有。因為空,才可以建設;因為無常,才可能改進。大師說,四大皆空,其實也是四大皆有。空不是消極無望,空不是悲觀主義。無常是不定型,所以才會變化,才會再塑造,生命才有再生的能力,人生才有努力的希望。所以,要和萬法為侶,彼此相應,像常不輕菩薩一樣,要與大家結善緣。在生活中,百善「笑」為先,微笑是最好的語言。

四、法是報恩的,不是討債的

《華嚴經》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要學會布施,學會給予。佛光山的「四給」理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還有遍布各道場的「滴水坊」,其寓意就是「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布施」就是讓人歡喜,哪怕是一句問候的話,一個善意的微笑。布施就是捨得,捨是一種快樂,是一種獲取,比如漢字中「舒服」的「舒」,就是「舍+予」的組合,放下小我,就會贏得廣闊的天地,就會自在舒坦,可見「施比受更有福」。生活中,夫妻不是冤家,是彼此來成就。有愛就不會孤單,生命之旅從此有了伴侶。孩子不是討債的,而是來成全你,讓愛有個安頓。學會感恩與柔軟,就像菩薩一樣,輕輕放下腳,怕踩疼了大地。

五、法是自由的,不是拘謹的

戒律從來都是止持與作持並重,既斷一切惡,也修一切善。大師說「持戒」就是「不侵犯」,是對生命存在的一份尊敬,對人性擁有的一份敬畏。要有慚愧,懂得懺悔。持戒得清淨,持戒得自由。而不是讓人望戒生畏,談戒色變。戒律其實是對自我的莊嚴與清淨,是對個人行為意識的反省。而不是整天拿戒律去衡量他人,批評他人。與人計較,與人比較。大師說,凡是持戒的人,身心自在,歲月安穩。反觀不持戒之人,輕則生活無序,重則鋃鐺入獄。

六、法是奉獻的,不是索取的

佛法的主旨是告訴眾生要敬畏因果,萬法皆空,而因果不空。時時警覺自己「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拜佛是為了發財,吃素是為了長壽,這是對因果的誤解。大師說,發財有發財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種瓜豈可求豆,同樣種豆哪能得瓜。這樣違背因果的觀念,就會滋生出「頭香」、「頭鐘」諸多怪胎。大師引用省庵祖師《勸發菩提心文》中的話:「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發心就是要有正信、有正見。就是要學習慈悲喜捨,學習四攝法,六度萬行。佛門中常有「寧破戒不破見」之說,因為正見是指南,是導航,是方向,是究竟。見地如果出了問題,那就會南轅北轍,前行愈遠,偏離愈遠。

比如今天盲目放生,不僅是放死,不僅是一條黑色產業鏈的催生,而是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對人們內心慈悲種子的踐踏。所以大師才會大聲疾呼:「對於佛教一些錯誤的說法,失去了本來的真義,總要提出來做一些修正,體會佛陀的心懷是什麼?」這也是《佛法真義》振聾發聵的宗旨,也是大師撰寫此書的苦心。

佛本是一個覺者,「可兩千多年來,給很多不當的信徒,披上了多少迷信的外衣、神鬼的面具,讓佛陀失去了本來的樣子,不禁令人浩嘆。」正本清源,回歸佛陀本懷,所對治的就是「正道不昌,邪教橫行」。

我們常常感慨「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現在「佛法難聞今已聞」,但我們應反思聞思修的是否正法?修行的意義在於修正我們的行為,且邊修要邊行,這就是大師說的「行佛」。早晚功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而是對我們自己的激勵。要發心做一個像佛陀那樣的智者、覺者,所以要堅定地相信:我是佛!

所謂信仰就是一群人守護著對這個世界的尊重,對心靈家園的珍惜。我們有摯愛的家人,有虔誠的同修,有需要我們去呵護的大眾。感恩所有因緣和合,讓我們享有機會、創造機會,成就我們可奉獻的因緣。因為能夠奉獻,才成全了我們有意義的人生。這應是人間佛教的意義所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