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生池上教蔣勳的事

羅智華 |2017.08.15
10387觀看次
字級
你到過池上嗎?相信許多到過池上的民眾都會對那裡綠油油的稻田與綿延青山印象深刻,但對曾經在當地駐村的知名作家蔣勳來說,這個人口不到六千人的小鄉村,所展現的美不單單只有大自然賦予的大山大水,更有城市少見的溫潤人情味,在他心中,這才是池上最動人、最令人回味的地方。圖╲有鹿文化提供
對蔣勳來說,池上的美,是自然大地與片片農田所堆砌出來的美,每當看到田裡的金黃稻穗,總讓他想到「錦繡大地」四個字,駐村兩年期間,讓他有機會親眼看到農民是如何胼手胝足成就這美麗農田。圖╲有鹿文化提供
對蔣勳來說,池上的美,是自然大地與片片農田所堆砌出來的美,每當看到田裡的金黃稻穗,總讓他想到「錦繡大地」四個字,駐村兩年期間,讓他有機會親眼看到農民是如何胼手胝足成就這美麗農田。圖╲有鹿文化提供

文╲記者羅智華

你到過池上嗎?相信許多到過池上的民眾都會對那裡綠油油的稻田與綿延青山印象深刻,但對曾經在當地駐村的知名作家蔣勳來說,這個人口不到六千人的小鄉村,所展現的美不單單只有大自然賦予的大山大水,更有城市少見的溫潤人情味,在他心中,這才是池上最動人、最令人回味的地方。他說在池上待了近兩年,他早已把自己當成池上人、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家」走走。

二○一四年十月,蔣勳在台灣好基金會邀請下,從城市搬到鄉村,到了台東縣池上鄉大埔村進行藝術創作。近兩年的駐村生涯,他跟著池上人一起生活、一起作息,將所看見的大地之美繪成了多幅畫作、出版了畫冊《池上印象》,同時他也將內心感動提筆成書、創作了散文集《池上日記》,以文字和照片仔細記錄了在池上的生活點滴與自然風光。

日前,他以「池上教我的事」為題,到佛光山南台別院進行「安樂富有系列講座」,分享他在池上的所見所聞與心靈體會,蔣勳以照片的四季流轉細述池上的景物與風土民情,令聽者宛如參加一場大自然的美學饗宴。

「在池上駐村期間,我學到兩件很重要的事,一件是自然秩序,另一件則是土地倫理。」今年剛滿七十歲的蔣勳說,來到池上,他重新體會到當學生的滋味,土地與農民就是自己的老師,從這些老師身上,他看到大家是如何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同體共生。

蔣勳說,在鄉村生活,他真真切切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時間不再像城市那樣,照著日曆、時鐘運行,而是隨著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二十四節氣來運轉。他打趣道,剛到池上駐村時,他因為投入繪畫創作忘了時間,到了晚上才想起自己還沒吃飯,看了看手表八點多,心想應該還買得到晚餐,沒想到當他走到池上最熱鬧的大街上時,才發現街上一片寂靜,小吃店早已關店休息,讓他深切體會到鄉村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時間作息。

在池上住了一段時間後,他入境隨俗、學習當地人的規律生活,每日清晨五時許、太陽剛露臉不久,他就起床梳洗吃早餐、接著出門散步,沿著鄉間小路感受日光映照在大坡池的光影變化、然後回到畫室作畫,用畫筆揮灑出眼前所見的天地大美。

蔣勳說,因為大自然賦予的豐足養分,在池上,人的飲食很容易跟著自然環境一同反璞歸真,自己的三餐也因此吃得很樸素,往往一匙手做豆腐乳加進當地盛產的池上米,兩者熬煮成粥拌在一起吃就是他心中最美味的一餐。

身體作息 依循日月節奏

何謂自然秩序?蔣勳認為就是讓我們的身體跟著四季更迭與太陽月亮一起作息,學習傾聽大自然的話語。他有感而發談到,朱子治家格言曾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但現代人離開自然秩序太久了,很多住在城市的人是天亮才睡覺、下午才起床。不像池上人,至今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步調,晚上八時一過,大家就準備上床入眠。

「池上離醫院很遠,但離自然很近。」他談到,或許正因當地人長年依循自然的腳步作息,讓池上這個醫療資源相對貧乏的小鄉鎮,住著全國比例最高的銀髮長輩,很多阿公、阿嬤即使已經八、九十歲仍打著赤腳在田裡跑跳、元氣滿滿。在蔣勳看來,這些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動人畫面,正是他在池上所學到的「自然秩序」真諦。

順應四季循環 化作春泥更護花

對蔣勳來說,池上的美,是自然大地與片片農田所堆砌出來的美,每當看到田裡的金黃稻穗,總讓他想到「錦繡大地」四個字,駐村兩年期間,讓他有機會親眼看到農民是如何胼手胝足成就這美麗農田,有時他傳送池上拍攝的鄉間照片給朋友看,朋友看到「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自然景觀都以為他出國旅行了,殊不知這樣的美景就在台灣、無須遠求。

不只白天,池上的夜晚也很美,因為沒有光害,所以一抬頭就能看見滿天星斗高掛夜空,蔣勳說,一開始他和其他人一樣,誤以為池上人是因為想看到美麗星空,所以才集體向電力公司提出拆除稻田兩旁路燈的要求;後來才知道拆路燈是為了讓稻田能夠好好休息、不受光線的打擾,農民告訴他,稻米跟人一樣,也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長得好。

蔣勳說,這就是池上人所遵循的自然規律,在這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對農民來說,不單單只是嘴裡念的八個字,而是攸關作物生長的重要大事。很多外地觀光客喜歡到台東來欣賞油菜花之美,有位台北來的女孩看到農民用收割機壓過油菜花做為農田肥料而難過不已,不解為何要將美麗的油菜花作為肥料,而不把它留下來。

但對農民來說,美不是風花雪月而是自然的四季循環,是對大地的供養,蔣勳說就像我們常聽到的「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對池上人來說,無論是油菜花田或金城武樹,都是土地自然的一環,都要順應四季循環。

從農民身上,蔣勳學到許多與大自然應對的道理與生活經驗,把自己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城市人逐漸變為大自然的一分子。

不分你我 收成彼此分享

在池上駐村創作的那段時間,蔣勳說,他經常每天一早起來打開宿舍大門,就會看到家門前擺放成堆的木瓜、絲瓜,剛開始他會拿著這些農作物到處問大家這是誰送給他,但問久了,農民也被他問到煩,就對他說,「哎呀!蔣老師你就不要再問了,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大家一起種植的瓜果,收成後會大家一起分著吃,所以根本不需要四處問說是誰送你的」。

農民的一番話讓蔣勳宛如醍醐灌頂,在農村裡早就習以為常的事,卻讓他這個城市來的鄉巴佬大感驚呀。他說,在城市裡,如果早上醒來發現有不知名的人在自家門口擺放了農作物,多數人恐怕不敢問都不問就拿來吃,但在池上,大家一起努力耕種、收成後一起共享大自然賜予的果實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蔣勳說,在農間鄉下,互相分享是很常見的事,只是都會人因為缺乏農作勞動經驗,很難一起共享收成,使得早年土地裡共有的倫理、秩序在現代社會逐漸被人所遺忘,這是很可惜的事。

不只共享食材,每每到了農忙收成之際,池上人更會不分你我、攜手幫忙收割一片片的成熟稻田。在這裡,沒有人會去區分這是你的農田還是我的稻田,只要別人有需要,其他人就會義不容辭捲起袖子、下田幫忙割稻,蔣勳說,這正是「土地倫理」所展現的真諦與價值,大家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同體共生」、不分彼此,而這也是最讓他回味的鄉村人情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