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國際糧食危機和糧食價格高漲,農委會從今年二期稻作開始,不再鼓勵稻田轉作生質能源作物,並計畫把稻米安全存量從三個月提高為四個月,加上公糧收購制度,農糧署保證,國內稻米價格會保持穩定,也不會有缺糧之虞。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峰昨天表示,台灣稻作生產期有兩期,不像只有一期稻作的國家只要歉收就容易缺糧,目前國內九成以上稻米可以自給自足,萬一進口稻米減少,政府會鼓勵休耕的稻田立即復耕加入生產,當銷產趨於平衡時,價格就會穩定。
至於今年以來外銷米爆增,是否會影響國內米價,游勝峰表示,援外稻米的數量,會視國內安全存糧多寡及外交需求斟酌辦理,不致影響國內米價。目前白米平均價格每公斤三十三,價格還算平穩。
此外,因應國際潛在糧荒危機,農委會自今年二期稻作開始,不再鼓勵稻農轉種大豆、向日葵、玉米、油菜花等能源作物。游勝峰說,國內生產生質柴油的作物來源不再與糧食「爭地」,已改利用纖維素作為「第二代能源作物」,利用包括稻草等農業廢棄物、海藻等來提煉生質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