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帶原者在初期選用抗藥性低的口服藥 四十歲前是治療肝病最關鍵期
【本報台北訊】B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數檢查正常,不代表肝臟沒事,醫師建議,部分患者最好再檢測B肝病毒量多寡,才有助了解肝臟病變原因和未來治療方針。
三十三歲的黃小姐,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國三起就定期接受檢測,長達十七年維持正常狀態,兩年前卻被診斷出罹癌,令她不解:「為何定期檢查,還是得到肝癌?」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定宗說,藉由抽血檢驗,了解病毒量的高低對B肝帶原者病情有顯著幫助。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膽胃腸科醫師簡榮南表示,B帶原者在初期選擇藥物時,務必選用抗藥性低的口服藥,如「貝樂克」,五年的抗藥性只有百分之一點二,而四十歲前是治療肝病的最關鍵時期。
簡榮南建議,肝炎患者有下列三種狀況,不妨可考慮做B肝病毒檢測,第一種是肝功能指數高,計畫要治療者;第二種可能是健康帶原者,但可能有脂肪肝,也可檢驗肝病毒;第三種是肝功能指數正常,但腹部超音波檢查有肝硬化情形。
簡榮南表示,過去肝臟病毒檢測大多用來研究,今年八月衛生署通過可以用來做為自費檢測項目,大多數醫學中心都可提供,病人需自付兩千元。
B肝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首度針對「肝炎病毒量」提出自我檢測量表,全國各大醫院、丁丁連鎖藥局及台灣大車隊都能索取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