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無主果樹 可摘食否?

李蕙如 |2008.10.09
738觀看次
字級



前陣子有則新聞,報導台中縣一名媽媽騎單車載兒子路過蓮霧樹,順手一摘,發現是有主果樹後,又寫信認錯,並以四顆蘋果代之,卻未留下地址、姓名。果樹主人吳小姐感動得將蘋果供在神桌上。在這則新聞中,讓人看到誠實的美德。這種對善的堅持,確是日前社會中,極需宣揚的。以下介紹二則有關古人面對無主果樹時,所採取的態度,一則警愓,一則博君一笑:

在金天興二年(一二三三),蒙古兵臨新鄭時,元代理學家許衡與眾人從洛陽渡河經河陽返鄉,時值盛夏,眾人既饑且渴,途見路邊一梨園,便爭摘食啖以解渴,唯許衡獨自靜坐樹下乘涼。有人勸他吃,認為亂世梨園無主,摘幾個梨又有何妨?許衡卻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許衡,對於《中庸》裡的「慎獨」觀念是極為重視,他講究道德修養上的自覺自律,即便無人獨處之際,也要謹慎自守,而不能有所惰慢。他因此更進一步說到:「獨是自家心裡獨知處:好善惡惡,實與不實,他人所不及知,是我自家心裡獨知道這等去處;君子必要謹慎,以審其幾微。」(《魯齋遺書》卷四〈大學直解〉)他強調,慎獨的基本前提,是要做到分辨善惡是非,因此,梨雖無主,但是,心之主卻不能不加以正視。

 另外,在《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也有一段相關「無主果樹」的記載:「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生活環境優渥的他,見聞自然比一般同齡小孩豐富,所以,當其他同件都爭相地摘取李子時,王戎卻表現出鎮定的一面,並理智地分析出路旁李樹果實纍纍,必是苦澀才無人採摘,結果也確如他所言。當然此則故事重點不在道德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