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講義】秋季養生有一套

黃慧君 |2008.10.09
529觀看次
字級

入秋之後,晝熱夜涼,由於氣候變化大,提醒民眾多注意養生。傳統醫學認為秋三月容易有燥邪來犯,臨床上可再細分為「溫燥」、「涼燥」。

當天氣久晴無雨、秋陽正烈時,「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頭痛、無汗發熱等症。當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時,「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咽乾唇燥、鼻塞不通、畏寒頭痛。但是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總是常合併皮膚乾燥發癢、大便乾結、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所謂「燥者潤之」,中醫針對「秋燥」常用的治療處方有桑杏湯、杏蘇散、清燥救肺湯、沙參麥門冬湯等。

此外,剛剛經過漫長酷熱的夏季,想必冷飲也吃了不少,國人普遍有冬令進補的習慣,所以,趁著秋天好好調整因冰涼而受傷的腸胃,增強其消化的功能,有利於之後立冬補品的吸收。像傳統的四神湯、山藥、蓮子等有助於腸胃功能的保養。

總之,建議大家要注意多補充水分,一旦出現秋燥症狀時,飲食上宜盡量避免烤炸料理以及減少韭菜、大蒜、蔥薑、辣椒等調味使用,平時可選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療來養生。

常用的潤燥滋陰食材有:

一、百合:能潤肺止咳,還可寧心安神、幫助睡眠。可單獨炒菜或與蓮子、白木耳、紅棗、冰糖依各人喜好選用適量,作成甜羹食用。

二、白木耳:生津潤肺,滋潤皮膚。將單味白木耳或上述的甜羹與枸杞合燉,有滋補健身之功。

三、黑芝麻:磨粉與蜂蜜同熬成糊,可滋潤皮膚、滑腸通便。

四、水梨:梨肉生食可清火,蒸熟之後可潤肺止咳生津。古人常謂「入秋之後,天氣多燥熱,日食秋梨,功勝參茸。」

五、柿子:甘寒,養肺胃之陰,潤肺止咳。

六、耕莘醫院養生茶:成分包含西洋參、雲苓、甘菊、枸杞、大生地、麥冬、陳皮等。常服此方可充養五臟、潤膚澤顏、常保青春。適用於乾燥皮膚體質,長期輪大小夜班,慢性疲勞症候群,熬夜後、考試前的身體調養基本方。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醫師  黃慧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