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後,晝熱夜涼,由於氣候變化大,提醒民眾多注意養生。傳統醫學認為秋三月容易有燥邪來犯,臨床上可再細分為「溫燥」、「涼燥」。
當天氣久晴無雨、秋陽正烈時,「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頭痛、無汗發熱等症。當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時,「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咽乾唇燥、鼻塞不通、畏寒頭痛。但是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總是常合併皮膚乾燥發癢、大便乾結、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所謂「燥者潤之」,中醫針對「秋燥」常用的治療處方有桑杏湯、杏蘇散、清燥救肺湯、沙參麥門冬湯等。
此外,剛剛經過漫長酷熱的夏季,想必冷飲也吃了不少,國人普遍有冬令進補的習慣,所以,趁著秋天好好調整因冰涼而受傷的腸胃,增強其消化的功能,有利於之後立冬補品的吸收。像傳統的四神湯、山藥、蓮子等有助於腸胃功能的保養。
總之,建議大家要注意多補充水分,一旦出現秋燥症狀時,飲食上宜盡量避免烤炸料理以及減少韭菜、大蒜、蔥薑、辣椒等調味使用,平時可選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療來養生。
常用的潤燥滋陰食材有:
一、百合:能潤肺止咳,還可寧心安神、幫助睡眠。可單獨炒菜或與蓮子、白木耳、紅棗、冰糖依各人喜好選用適量,作成甜羹食用。
二、白木耳:生津潤肺,滋潤皮膚。將單味白木耳或上述的甜羹與枸杞合燉,有滋補健身之功。
三、黑芝麻:磨粉與蜂蜜同熬成糊,可滋潤皮膚、滑腸通便。
四、水梨:梨肉生食可清火,蒸熟之後可潤肺止咳生津。古人常謂「入秋之後,天氣多燥熱,日食秋梨,功勝參茸。」
五、柿子:甘寒,養肺胃之陰,潤肺止咳。
六、耕莘醫院養生茶:成分包含西洋參、雲苓、甘菊、枸杞、大生地、麥冬、陳皮等。常服此方可充養五臟、潤膚澤顏、常保青春。適用於乾燥皮膚體質,長期輪大小夜班,慢性疲勞症候群,熬夜後、考試前的身體調養基本方。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醫師 黃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