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四門中,已介紹「有門」的意涵,接著,再說明其它三門:
*空門
所謂「空門」,是站在無自性的立場,來看待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於《大涅槃經》上說:迦毘城空(成、住、壞、空故),如來藏空(緣生緣滅故),大涅槃空(緣生緣滅故)。又說:令諸眾生,都能獲得無色(清淨無染故)大般涅槃。涅槃,由因緣生故非真的有,因隨順世俗故名涅槃有。涅槃實相,非世間所見色、非世間所聽音聲,所以,怎麼可以說看不見、聽不見,就是空門呢?
*亦空亦有門
所謂「亦空亦有門」:有智慧的人,能見空與不空。若說是「空」,則沒有真正「常樂我淨」的存在;若說「不空」,又有誰真正感受到「常樂我淨」四德呢?如:水、酒、酪瓶等,遇緣就會生起變化,故,不可說空及不空,是名「亦空亦有門」。
*非有非空門
所謂「非有非空門」:絕四句、離百非,言語道斷,不能用言語來表示。如維摩居士的不二法門「一默一聲雷」。《涅槃經》也說:非常、非斷,是名「中道」。即是此門也。
如此四門,若能了解其意,就能通達實相;若無法領略其中意涵,只能調伏煩惱,算是進入智慧門的方便次第而已。《涅槃經》稱此為「菩薩聖行」(1),《大品般若經》名為「不共般若」(2)。
此皆是別教四門的意涵,但不是現在所指的內容。
圓教四門的教義,是殊勝之妙空理、簡別捨妄取真之頓說,與之前所說不同,在四門中,皆圓融無礙,能於初心中同時證得果德。
註:
1.《大涅槃經》云:「云何菩薩摩訶薩所修聖行?菩薩若從聲聞、若從如來,得聞如是大涅槃經,聞已生信,信已應作思惟:諸佛世尊有無上道、有大正法、大眾正行。」(大正藏第12冊673b)
2.「不共般若」是菩薩獨有的,在《大智度論》說:「一切聲聞辟支弗,實無能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況我一人。所以者何?菩薩智慧甚深問答玄遠,諸餘淺近法於菩薩邊說猶難,何況深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