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注射B肝疫苗後也有免疫期。學者研究發現,疫苗接種十五年後可能失去免疫力,即使孩子一出生就注射,到十五歲時仍有近一成的人B肝免疫力減退,甚至失去B肝免疫反應,感染風險升高。學者建議,高中職新生健檢應採取更好的B肝檢驗法,讓學生了解自己免疫力到底夠不夠。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暨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昨天舉行聯合年會;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副教授王豊裕與慈濟醫院台北分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憲宏,共同在會中發表「環境、族群與B型肝炎疫苗反應性」研究成果。
王豊裕指出,台灣於民國七十五年後全面推行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孩子一歲前須施打三劑疫苗,周歲後可免費追加一劑。他與林憲宏以花蓮兩所高中新生健康檢查資料為基礎分析,發現約有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一的高一生對HBsAg(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喪失免疫反應。
也就是說,即使孩子一出生就施打完整B肝疫苗,到十五歲時,有近一成孩子的免疫力減退,甚至不再對B型肝炎免疫。
研究指出,七十五年七月後出生的學生,顯示體內有B肝病毒存在的HBsAg陽性反應率為百分之一點九,明顯低於七月以前出生者的百分之九點三,估計B肝疫苗成功預防百分之七十八的B肝慢性感染,計畫成效良好;但即使補注疫苗,如果在一個月內有吸菸、飲酒或嚼檳榔行為者或原住民,疫苗效果會較差。
王豊裕說,目前高中職入學時,學生要追加注射B肝疫苗必須自費,但許多學校常讓開價最低的廠商得標承辦新生健檢,採取最簡易的B肝檢驗法;在驗出無B肝免疫反應的學生中,其實僅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者完全沒有免疫基因,需要自費追加注射到三劑疫苗,多數人只需補注一劑。
王豊裕說,B肝疫苗有效但非萬能,有些孩子施打疫苗後仍感染B肝,原因之一可能是出生時即經母親產道垂直感染,等到出生三、五天才注射疫苗,防治功效已慢一步。他表示,研究數據目前尚未能支撐全面推動高中新生補注B肝疫苗,但建議學校對新生健檢應採更好的B肝檢驗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對B肝免疫力到底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