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為了因應股市全面崩倒的危機,副總統蕭萬長領軍召集的財經諮詢小組討論健全台灣資本市場措施,除決議降低遺產稅、贈與稅之外,也提出成立國家主權基金之議。
此議日昨已遭中央銀行指出:「雖討論成立主權基金之可行性,但並未涉及外匯存底。」顯示央行持不同的意見。
成立國家主權基金之議雖遭央行發表新聞稿澄清,但茲事體大,深值集思廣益,做一論述以供決策階層參考。
目前全球有二十幾個國家地區設立主權基金,主要的經營模式有三種:一是利用國家財富投資公共建設,像杜拜主權基金是投資國家的油礦以強化國家基礎建設;二是執行策略性投資,像新加坡的淡馬錫主權基金,藉此提升國家的國際經濟地位;三是經營管理國家資產,像南韓的主權基金是信託國營事業與部分外匯。
但國家主權基金也是一項投資事業,不可能穩賺不賠,像中國主權基金於去年九月間成立,因為投資美國私募基金黑石股票,慘賠近五成。
加上許多國家擔心他國壯大,目前相繼制定法案從嚴審查跨國併購案,這種趨勢也使主權基金的發展間接受到限制。
財經諮詢小組提出主權基金之議,是因為美國眾議院否決了七千億紓困案的衝擊,一般民眾難免認定該基金是否為了救股市而設。以目前的股市護盤狀況言,有國安基金、四大基金以及公營行庫,子彈根本不缺,如果另設一個主權基金投入股市,形成疊床架屋,似多此一舉。
有人建議是否以部分外匯存底來設立主權基金,可投資於外資公司,再由外資機構來台設公司。這樣的模式為他國主權基金所少有,大多直接隸屬於國家,無須透過外資再兜一大圈。且議者以為該主權基金可以協助培育金融人才,有利台灣規畫為亞太金融中心。培育人才和規畫亞太金融中心應是兩件分別的事,無須等待主權基金的成立。
像南韓的經營模式,把主權基金定位在經管國有財產和國營事業上,在台灣早已過時了。因為像中油、中鋼、台電、中華電信等大型的國營事業早已民營化,而經濟部也設有國營會,財政部更設有國有財產局,只為了經管國有財產而設置主權基金並沒有必要。
政府為了輔導特定產業,有時會對一些公司做策略性的投資,例如購買台積電的股票以鞏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這一部分目前行政院設有國發基金,也部分扮演了主權基金的角色,如同四大基金被國際間認為是主權基金一樣,若另設主權基金,必須先釐清其功能。
其實,主權基金的設置只要把角色定位弄清楚,到底是要整合現有的基金還是另外設置,只要經過專家討論後有共識就可以做。最令人擔心的還是政治力介入的問題。主權基金的操作是否委由專業經理人全盤運作,還是政府動輒以政治考量來加以干預?
除了它的資金來源牽涉到國庫或租稅,必須立法監督之外,如何隔絕政治力的介入,更是必須先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