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據說懂得經文涵義又落實修行的人,抄寫經文才有功德可言是嗎?那麼不懂經文涵義又沒有修行的人抄寫經文並不是功德而是福德對吧?
福報禪師答:梁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菩薩皇帝,他以帝位之尊護持佛法,出錢出力都比平民百官來得多,但當他問達摩祖師說,我做這麼多的抄經、造佛像、供僧等布施,功德多否?達摩回答,了無功德。因為福德是積善行,是有相的,而功德是無相的,是人們內在的修為。
功德是無瞋無癡身心淨化的境界,福德是世間的修為,雖兩者不同,但凡夫在初學佛時,應多多行善,以有相的布施,破除內在的執著,再進階到所謂三輪體空的無相功德。
說到有相無相,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有一次外地演唱住在旅館,他整夜都被嬰兒哭聲吵到無法安眠,一開始他很苦惱睡眠品質不好會影響隔天的演唱,心想這個嬰兒哭了大半夜,怎麼聲音依然那麼宏亮?
帕華洛帝突然間悟到,他唱歌時有「我在唱歌」的念頭。
這在佛教上講,愈在意就愈有相,有相則落入成住壞空;而嬰兒啼哭是天生本然,他沒有「我相」,單純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帕華洛帝將這個領悟應用在歌唱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懂得經文涵義又落實修行的人,抄寫經文才有功德可言」,比如我們要從台北到高雄,可以從很多管道知道必須走哪些路、利用哪些交通工具,這就好比我們懂得經文涵義,掌握了到達目的地的知識與方法。但如果僅僅只是「知道」而不上路,我們就永遠無法領受旅途中酸甜苦辣的況味,遑論抵達目的地,這就是必須進而修行體證的原因。
由此可知,從抄經中能體會到經文涵義,而抄經的行為正是落實修行的一種,所以即使不懂經文涵義之人,也有一定的體證,這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的「解行並重」,持續不斷的抄經所成就的定力及智慧亦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