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得了「無脈搏症」,否則每個人在頸側或腕部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測得到「脈搏」。
「搏」有擊的意思,人體從左心室壓出血液流入大動脈,動脈管壁會自然發生波動,因此所產生的是脈「搏」,而不是脈「博」!
「脈搏」,就是心臟跳動的頻率,主要是看你有沒有運動或緊張,根據理論分析,緊張或運動強度大,耗氧量越大,每分鐘的「脈搏數」也成正比增加。
不僅中醫會為病患把脈,強調望、聞、問、切;其實現代西醫也檢查「脈搏」,沒錯,比較細心的西醫在使用血壓計測量脈搏壓時,會注意人的高壓與低壓差距很大,就會感受到很強的「脈搏」,反之則較弱。
「脈搏」跳動快速,可能代表發燒、感染、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脈搏」忽強忽弱,可能是心肌細胞嚴重損傷;對於慣於使用儀器與各式檢驗做診斷的西醫而言,若能輔以把脈這個簡單的動作,往往對病情診斷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