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市場觸底了嗎?在華爾街地動天搖之際,是否代表市場已觸底?事實上,從貝爾斯登到AIG,在每一次衝擊過後,人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這場美國金融史上八十年的大循環,根本沒人知道終點在何處。
美國的七千億美元救市計畫是否真的能拯救美國經濟?實際上,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已創歷史新高,加上此次七千億救市金額,政府的「救市」花費已遠遠超過一兆美元,這還不包括拯救這些金融機構所需要的後續資金。
有分析師表示,商品市場的上漲只是投資者轉移風險的「場所」。在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之後,隨之而來的將是美元貶值,利率以及通貨膨脹率的上揚,這將令美國國內房地產市場、消費及投資更加衰弱,經濟前景更為看淡。
因為眼前的一切令人想起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早在一九三三年就指出:當高度負債的個人和商業機構陷入金融困境時,他們通常會賣掉資產用來償還債務,但當所有人都採取這樣的做法時,資產的市場價格會發生雪崩。所以資產價格下跌將變成一場惡性循環,後果就是嚴重的經濟的下跌。如今的情況和三○年代沒有任何區別。
當年大蕭條後,美國「新政」設計出保護銀行免於倒下的兩大制度:存款準備金制度和聯準會提供信用的制度,但近八十年它所積累的道德風險已到極致,過度保護金融機構,正是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